-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植物检疫性线虫病害
检疫性植物寄生线虫 大纲要求 了解检疫性线虫病害的概况,掌握马铃薯胞囊线虫、香蕉穿孔线虫、松材线虫等病害在国内外的分布状况,症状特点,病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检疫方法和检疫处理的措施。 马铃薯孢囊线虫 ?马铃薯金线虫 ?马铃薯白线虫 香蕉穿孔线虫 松材线虫 马铃薯金线虫 Potato golden nematode 分布: 1881年首先在德国发现,现主要分布在美洲、欧洲大部分国家和亚洲少数国家,是我国外检对象。 寄主: 对茄属的90种植物致病 马铃薯是其重要的农作物寄主 其它农作物寄主有茄子和番茄 烟草、曼陀罗、丁茄和假烟叶树等 危害: 苗期受害: 减产25%-50% 英国曾因该病流行而改种其他作物 Brown(1961)报道,马铃薯种植前,如果每克土壤中含有20粒卵,1公顷减产2.5吨 症状: 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受害。 植株生长不良,矮小,茎细弱 叶上生斑点或黄化,后萎蔫或死亡 ?扒开病根,可见金黄色的马铃薯胞囊线虫雌线虫死后形成的胞囊 病原: 马铃薯金线虫 (金色球胞囊线虫) Globodera rostochiensis (Wollenweber) Mulvey et Stone 分类地位: 动物界Animal 圆形动物门Nemathelminthes 线虫纲Nematoda 垫刃目Tylenchida 异皮科Heteroderidae 球形胞囊线虫属 Globodera 形态: 雌雄异形,雄虫线性, 雌虫初为梨形,白色,后为球形,金黄色或淡黄色,最后为褐色的胞囊。 胞囊由死亡雌虫硬化的体壁构成,内含数百粒虫卵。 成熟雌虫:近球形,阴门锥没有突起,角质膜有锯齿状花纹,口针强大,基部呈球形,侧面圆形,中食道球大,近圆形,排泄孔位于颈基部,阴门膜孔环窗式,阴门至肛门区有纵向隆起线20条左右。 雄虫:蠕虫状 ,尾短而钝圆,角质膜环纹清晰,唇区6~7环纹,食道线呈叶状,覆盖肠的腹面,侧区有4条等距侧线。 形态测量值: 雌虫:口针长=22.9±1.2μm;背食道腺开口距口针基部=5.7±0.9μm;唇区至排泄孔=145.3±17.9μm;阴门裂长=9.7±1.9μm;肛门至阴门盆距离=60.0 ± 10.1 μm肛阴间轴线上的角质层脊数=16-20条。?胞囊:长(不包括颈)=445±50μm;宽=382±6.1μm颈长=104±19μm。?雄虫:L=1198±104μm;口针长=27.5±1.0μm;背食道腺开口至口针基部距离=3.4±1.0μm;交合刺长= 36.3 ±4.1μm;引带长=11.3±1.6μm。?二龄幼虫:L=468±20μm;体宽=21.8±0.7μm;尾透明部长=26.5±1.8μm;口针基部球到背食道腺口=2.6±0.6μm;尾长=43.9±11.6μm。 生物学: 经卵、幼虫和成虫,雌虫死亡后形成胞囊 1龄幼虫在卵壳内,蜕皮后2龄幼虫破卵壳,逸出胞囊外进入土壤中,遇到寄主时,从近根尖端处入侵 3龄幼虫在根内度过 4龄雌幼虫体后部露出根表面,4龄雄幼虫仍在根内 第4次蜕皮,雄成虫从根内逸出进入土壤,不再取食,寻找雌虫交配 雌虫大部分露于根表面,可以释放引诱雄虫的物质 雌虫老熟后,体内充满卵,最多有500粒,变成胞囊后,壁粗糙且厚,比较坚硬,保护内部的卵,成熟胞囊落于土壤中度过冬天。? 侵染规律: 完成1代约需40天,一年生1~2代。 以胞囊在病薯块、病根及病土中越冬。 胞囊内卵的孵化,由马铃薯根分泌物所促进,幼虫游出土壤中,为寄主根的分泌物所引诱到达根部,以口器在细根表面开孔,侵入根中。幼虫侵入后,根组织变为巨大细胞,幼虫便取食细胞巨变的根组织而成长发育。雌幼虫经3次蜕皮肥大,变为球形成虫,与此相伴,根表皮破裂,虫体外露,只有颈部插在根部。可寄生于块茎,发育至胞囊。雌成虫将死去的卵藏于胞囊中,形成胞囊。 孵化成熟的适温为16~22℃ 传播途径: 孢囊随粘附病土的种薯或其它植物带根繁殖材料远距离传播。在田间孢囊随农具粘附的土壤、风和灌溉水近距离传播。 影响发病因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