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概要
3.他“英勇无比”的行动和“壮举”有没有得到同胞的同情和认可?(他受伤后回来的感受是如何的?) a.我原以为受重伤后可以得到及时的救助与治疗,哪怕是得到别人的安慰 实际上我多次因疼痛难当而叫喊,却无人理会,面对的而是别人的“冷漠、无情”,“仿佛他们抬着我穿过一座死城博物馆”,“我失声呼叫,医生和消防员愕然地望着我,可是医生只耸了耸肩膀.......” b.我原以为为了那句话,我的名字可以刻到“竖着更大的金色铁十字、装饰着更大的月桂花环石雕”的纪念碑上,如此青史留名 没想到“纪念碑并无特色,也毫不引人注目,到处都一样,都是按一种格式成批生产的,需要时,随便从哪个中心点可以领到......” 肉体的创痛 心灵的震痛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暗示纳粹德国给青少年灌输军国主义思想,教育青少年盲从,为法西斯效力卖命的可悲现实。 文中有没有这样的痕迹? 4、小说为什么对学校里的艺术作品进行大量的、反复的描写? 原来培养艺术人才的学校成了战地医院,原来该在学校读书的学生却上了战场,成了伤兵。反复描写学校的艺术环境,就是为了突出这种反差,使人感觉到战争对人类文明的摧残。 5、“我”这个人物的典型意义: “我”是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的一个代表,“我”对于侵略战争缺乏认识,“我”糊里糊涂上了战场,又糊里糊涂的受了重伤回来,“我”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只是那句话让“我”去的,“我”被狠狠地欺骗了,充当了战争地炮灰。 6、结尾“牛奶”的含义是什么?表达了“我”怎样地的感情? “牛奶”成为和平的代名词。无限伤感与悔恨,向往平静的生活。 由悲惨的现实发出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声音,突出小说的主题。 以前在学校: 画花瓶、描字,休息时下楼吃果酱黄油面包,喝牛奶,冒险地抽烟,觉得画画是百无聊赖 现在: 被人抬着上楼,只能喃喃地说“牛奶” “牛奶”、画画都已经成为了梦想,炸弹炸毁的不仅是一个人的身体更是一个人的未来和一个人的心灵。 三、合作探究,拓展提高 1.“我”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我”是个有点浑浑噩噩的人,一个可怜的小人物。他不满的是学校的单调的学习生活,他幼稚、无知,对侵略战争缺乏认识,糊里糊涂地上了前线,糊里糊涂地受重伤回来,不知道为什么打仗,也不知道生命的价值,充当了战争的炮灰。 准确地概括了纳粹德国时期青少年真实的思想状况 流浪人,你若到斯巴…… [德]海因里希·伯尔 不为战争和毁灭效劳,而为和平与谅解服务。 1、1917年出生于德国科隆一个雕刻家家庭,是家中第八个孩子,自幼家境贫寒。渡过了艰难的童年和青年时期。 2、二战爆发,征兵入伍,历时6年,后被俘入战俘营 3、197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4、被称为“德国的良心”,1985年去世,联邦总统亲自抬棺为他送行。 作者介绍: 伯尔最喜欢短篇小说这一形式。他的小说创作遵循批判现实主义传统,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德国战后发展各个阶段的重要现象,同时也采用了一些西方现代派手法。他擅长运用回忆、内心独白、象征、怪诞的联想等手法。在叙述故事情节时,时空概念颠倒跳跃,而塑造人物形象时则大量采用内心独白。1972年,伯尔由于“凭借他对时代的广阔视野,结合典型化的灵敏技巧,对复兴德国文学作出了贡献”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 镜框 甲胄 绚丽 疲惫 吞噬 坍塌 惬意 粗犷 褪色 模样 包扎 呢喃 油腻 瘦削 肃穆 啐 诅咒 憎恨 襁褓 一 、请正确书写朗读下面字词: 1.快速阅读课文,请复述文章内容。 “我”是一名德国士兵,受了战伤,但“我”始终想知道“我到底受的什么伤?”到最终伤口的包扎被解开,我才终于意识到:我失去了双臂和右腿。 “我”又是一名中学生,“我”对“我”所在的位置进行了反反复复的内心斗争和确认,最终由“我”所写的铭文得以确认:这里是“我”三个月前学美术绘画的母校。 时间: 地点: 环境: 主人公: 2.简述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环境与主人公。 时间: 盟军攻入德国的一个夜晚 地点: 战地医院(原是一所文科学校) 环境: 火光冲天,炮声不绝 主人公:“我”(一名中学生,一名受伤 的德国士兵) 3.在疼痛和胡思乱想之中,“我”一直想弄清楚的两个问题是什么? 1、到底受了什么伤? 2、现在是不是就在自己的母校里? 4.什么时候才明白自己就在自己的母校? 在最后看到自己三个月前在黑板上用六种不同语言写的“铭文”的时候。 5.文章的结尾使人眼前一亮,所有的谜底在此全都被揭开,这是什么写法?这种写法的作用是什么? 设置悬念。悬念,就是文章中令人好奇而又不能马上知道底细的情景。本文的结尾,悬念落实,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