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一章 儒释道文论异同及其文化内涵 儒家的文学观念 道家的文学观念 释家的文学观念 儒家和道家的诗歌功能观 儒释道文学思想互补 一 儒家的文学观念 (一)儒家以道德为本位的诗学观 儒家的文化是社会化的,这决定儒家的诗学观念只能是工具型的、道德化的、社会化的。即儒家需要诗歌,就个人而言,是为了修身,增长知识和锻炼才干;就社会而言,是为了“补察时政”、“泄导人情”。 儒家的诗学公式:诗歌——人心——治理 1.文质彬彬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篇》) 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鞹,犹犬羊之鞹。” (《论语·颜渊》) 作业 认真阅读教材P40-75页,并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完成以下两道论述题: 1.试论孔、孟、荀文论思想的差异及其成因。 2.庄子言意关系论的现代意义何在? 要求: 1.逻辑思路清晰、严密;论据运用充分、合理。 2.书写清楚、整洁(禁止打印稿) 3.上交时间:3月27日(逾期拒收) 二、道家的文学观念 (一)道家的“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有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 (二)“体道”过程与艺术精神 从此一理论的间架和内容说,可以说‘道’之与艺术,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若不顺着他们的思辩地形而上的路数去看,而只从他们由修养的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去看,则他们所用的工夫,乃是一个伟大艺术家的修养工夫;他们由工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也可以这样说,当庄子从观念上去描述他之所谓道,而我们也只从观念上加以把握时,这道便是思辨地形而上的性格;但当庄子把它当作人生的体验而加以陈述,我们应对于这种人生体验而得到了悟时,这便是彻头彻尾的艺术精神。…… (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三、释家的文学观念 (一)释家与“以心为本” “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十二缘分,是皆依心 ”(《大方广华严经》)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 身是觉悟的根本(菩提是觉悟的意思,以前释迦牟尼在毕钵罗树下觉悟成佛,后世便将此树称为菩提树),心像明镜一样,能照万物。物象来时,镜不增加,物象去时,镜不减少。这里的“身”和“心”,实是互文,意思相同,只是为了符合诗歌的句法而作的安排 * * 德国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认为,人之为人的特征就在于他的劳作(work),“正是这种劳作,正是这种人类活动的体系,规定和划定了‘人性’的圆周。语言、神话、宗教、艺术、科学、历史,都是这个圆的组成部分和各个扇面。 白居易:风雪花草之物,三百篇中岂舍之乎?顾所用何如耳。设如“北风其凉”,假风以刺威虐;“雨雪霏霏”,因雪以愍征役;“棠棣之华”,感华以讽兄弟;“采采芣苡”,美草以乐有子也。皆兴发于此而义归于彼。反是者,可乎哉!然则“余霞散成绮,澄江净如练”,“归花先委露,别叶乍辞风”之什,丽则丽矣,吾不知其所讽焉。故仆所谓嘲风雪、弄花草而已。于时六义尽去矣。 (二)儒家的人格理想和诗性追求 孔子说:性情过于直率就显得粗鲁,礼仪过于恭敬就显得虚浮,恰当的性情与礼仪,才是成熟的人该有的样子。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即:礼与仁的关系。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反映了一贯的中庸思想。不偏不倚,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也不主张偏胜于质。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书呆子。所以要“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要有懂得礼仪,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这段话言简意赅地说明了文与质的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高度概括了孔子的文质思想。 “文,阴敛其质,阳散其文,文质班班,万物粲然。”(《太玄·文首》) “务其事不务其辞,多其变而不多其文也。不约则其旨不详,不要则其应不博,不浑则其事不散,不沈则其意不见。文以见乎质,辞以睹乎情。观其施辞,则其心之所欲者见矣。” (《玄莹》) ——这正是后世真正文学意义上的文质论的滥觞。 “圣贤书辞,总称文章,非采而何!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鞹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刘勰《文心雕龙·情采》) 2.辞达而已 夫言止于达意,即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