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德育原理-第六讲.ppt

  1. 1、本文档共2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德育原理-第六讲要点

德育原理 2016-2017学年第1学期 第六讲 德育改革论 -德育的人性化 主要内容 一、德育的人性化理念 二、德育的物化与人化 三、德育的人性化路径 一、德育的人性化理念 (一)德育的人性化 德育的人性化就是从人性出发,关怀人的德性发展,为个体的精神生活做准备。 特征: 1.以人为本:人欲、人情、人能、人权。本位-本钱。 2.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人在本质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承认人的社会性并不是否定人的自然性,而是引导和提升人的社会性。 3.强调人的主体性。 (二)德育的人性化趋势 原因: 1.社会背景:工业革命以来人的异化现象; 2.理论背景:十八世纪后的理性主义哲学与存在主义哲学思潮; 3.现实背景:德育的片面性。 表现: ——早在上个世纪初瑞典作家爱伦·凯就发出“20世纪是儿童的世纪”的呼吁; ——澳大利亚的教育史学家W·F·康纳尔提出教育要转向“人性化”; ——前苏联教育家哈尔拉莫夫等提出“教育人格化”的要求; ——从上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 ——,东洲小学许新海(2001):“让儿童的道德生命自由生长”; ——华士小学吴辰(2001):“让校园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二、德育的物化与人化 (一)德育的物化现象 1. 不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实施非人 的规训与约束,非人道的体罚和虐待。 2.把人作为工具打造,作为接受知识的容器。 3.肢解人的整体性,片面强调对人的某些部分进行测量、量化,否定人的能动性,把人看作是客观物体的,是没有生命的,是消极被动、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 (二)德育从物化走向人化 1.承认学生是人,就是承认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是完整的人,是能动的、创造性的人。人性化的德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人性化的德育关怀学生这个完整的生命体,看到学生是个有思想、有情感的活生生的人;人性化的德育相信学生是具有积极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2.从物化走向人化,要求教师成为学生的精神关怀者。教师作为精神关怀者, 其根本职责或使命是关怀人的精神生活、关怀人的精神发展,关怀人的道德生命的自由成长。所谓“教育人格化”就是把学校及其课堂教学、课外教育系统等各方面的教育影响都转化为学生个人发展的因素,使校园真正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3.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必须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权利、关怀学生的成长。心理惩罚。 4.从物化走向人化的过程中,要求关怀完整的生命体。强调对儿童的精神关怀,丝毫不意味可以忽视对身体的关怀。从整体上关心人,包括关心精神生命和肉体生命。 ——全球性“支持儿童”活动(儿童系指18岁以下的任何人,见《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不忽视任何一个儿童;给予儿童优先;关心每一个儿童;与艾滋病作斗争;停止伤害及剥削儿童;倾听儿童的心声;让每一个儿童都受到教育;保护儿童远离战争;为了孩子要保护好地球的生态环境;与贫困作斗争,投资于儿童。 三、德育的人性化路径 (一)从灌输走向对话 1.灌输的性质与特征 ①灌输的性质是控制性、奴役性的,灌输背后 依托的是一定社会(阶级)意图。 ②灌输的主要特征是把教育对象当作“物”对待,当作“可被别人占有的东西”,作为国家“驯服工具”培养,作为“美德之袋”进行德目注入。 ③灌输的方式是实施居高临下的单向影响,师生之间是权威与服从的关系。 因此,灌输违反了人的本性,也违反了德育本性。 2.从灌输走向对话,表明了德育从忽视儿童发展向重视人、重视人的发展的转变。 ——杜威、皮亚杰、柯尔伯格:强调个体在德育中的主体性,强调德育的建构性; ——马斯洛、罗杰斯:为反对灌输提供了心理学理论基础; ——威尔逊(John Wilson)、哈尔(R.M.Hare)、阿特金森(R.F.Atkinson.)等分别从内容、意图、方法等方面批判了灌输。 3.我国德育的灌输式德育的主要表现 ①在日常教育中, 热衷于道德知识的竞赛活动; ②对课堂上传授道德知识在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抱有过高的、不合理的期望; ③以思政课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品德发展水平; ④用强制的、非理性的手段迫使学生参观德育基地,甚至初中的心理教育课也当作政治概念教学,进行讲解、要求背诵等。 4.我国在德育方式方法方面的探索: ——建立青少年义务社会服务制度的主张; ——活动德育的研究; ——生活德育的探讨; ——重视道德判断能力的培养,重视自主性道德教育实践的研究; ——自我教育力的培养; ——学会关心-知情行统一的研究等。 以上探索都是试图克服灌输的。 5.由灌输走向对话,是从奴化的德育走向自主性德育。 ——自主性德育立足于自己认知、自己体验、自己领悟、自己抉择、自己践行。 ——自主性德育充分尊重学生人格、满足其内在道德需要、体现生命意义和生存价值。道德灌输培养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