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7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莫言建议12届基础教育学制改10届.doc

2017高考语文 作文备考素材 莫言建议12届基础教育学制改10届.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莫言建议12年基础教育学制改10年 专家:无知无畏 【素材回放】 关于12学制的质疑一直存在。年两会期间,著名作家、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建议“将12年学制改成10年一贯制”。他的建议得到了众多网友支持。他们认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学制太长浪费时间,高三、初三就是复习,小学5年上完也没问题。 7月13日下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在京召开“基础教育学制改革研讨会”,与会教育专家一致对作家莫言提出的“缩短基础教育学制”表示反对。他们承认莫言做过调研,但认为其观点缺乏理论支撑与科学依据。 与会专家认为,基础教育学制12年,这是世界通行的基础教育学制,是培育一个孩子身心成熟的必要时间,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提出基础教育学制要缩短。学制长短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如何划分学段、如何衔接各学段。 10年就可以学完。应试教育有两个关键词‘高厉害’‘强选拔’,其实不管是改成10年,9年、8年也好,哪怕你改成6年,也会有两年照样是复习应试。”   上海中学原校长唐盛昌认为,学制缩短为10年,实际上是把教育的任务窄化了。教育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立德树人,而不仅仅是只考虑念几本书。“10年就可以完成12年的事?我认为没有理论和科学依据。现在的问题不是这个问题,是在这12年里,我们应该承担的教育任务,是不是真正做实了。”   她认为,12年的基础教育阶段,是慢成长的过程,是让孩子成人的过程,而不是成才的过程。如果在未成年人心理尚不成熟时,就把他们抛向社会锻炼游泳,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莫言在两会上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终极目的还是意图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深入、专业、全面的调研和评估”,借讨论学制的问题,“对应试教育的制度性遏制”;与会专家们则干脆将问题讨论设置在“应试教育”模式下应该怎样这一前提……从“功利主义”角度看,当然是“从现实出发”的专家们的看法更接地气;从“专业主义”角度看,专家们讨论“学制分段”也更有现实性价值。但还是那个最简单的道理,如果所有事关教育的改革,都不是奔着改革应试教育的目的去;或者说,如果所有事关应试教育改革的探讨,都限定在应试教育框架之下,讨论“缩短学制”没有意义,讨论其他层面的问题同样如此。仅此一点,教育“门外汉”的莫言,比这些所谓的教育专家们,胸怀和眼光高得不止一点点。 【适用话题】 胸怀 眼光 规律 争鸣 态度 尝试和探索 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 基础扎实了才能让一生切实受益 【素材锐评】 别轻易给莫言贴“无知无畏”标签 莫言的建议,是否“无知”,笔者没有足够的知识去判断。不妨先看看莫言的建议到底是什么。莫言的建议是把中小学制从12年改到10年,理由是“为了小升初、初升高、高升大的三次考试,要提前一个月,甚至一学期进行强化培训,累计起来十二年当中,最少有一年半的时间复习应考,而长期的复习和模拟考试,学生的厌学情绪加重”,并提出应该取消中考,减轻学生负担。 即便如此,莫言的建议也不妨一听。提案文本不尽周全,但提案产生的背景语境,依然值得严肃对待。近年来有不少专家学者、代表委员多次提出缩短学制,不少提法与莫言的初衷一致,指向了过重的应试负担。把这些意见一概冠以“无知”恐怕是武断的,提建议的人未必不知道中高考的“指挥棒”定位,也未必不知道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对考试机制作出大幅度修改,而是选择了“曲线路径”,通过对学制的讨论,表达对应试教育的焦虑。建议的具体细节有待商榷,但大方向顺应了应试教育变革的时代话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 一些专家给莫言贴上“无知无畏”的标签,更是不知从何说起。莫言即便在相关领域的知识不足,那么他又何必要“畏”?作为全国政协委员,莫言有提案的义务。即便不是全国政协委员的身份,一般的公众同样可以对很多话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尤其是教育等几乎牵涉社会所有成员的共性话题,但要求他们在“有知有畏”的前提下才能建议,便是收窄了公共话题讨论的空间。真理越辩越明,道理越讲越清,动辄对建议进行知识上的嘲讽,圈占一块领域自筑高墙,成为只允许少数专家参与的自留地,进行话题垄断,恐怕不是严肃讨论的态度。 如何对待莫言的建议,可能不是一个是非问题,而是态度问题。即便这个缩短学制的建议不够好,也该就事论事,别动辄以价值贬低的方式轻蔑对待,这会被理解为是封闭话题,而具有启发性意义的真知灼见,可能也就因此被关在了门外 2 2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