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2015年高三第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

2015年高三第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15年高三第一轮复习--种群的特征与数量变化要点

曲线解读 K值含义即环境容纳量,是指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种群数量达到最大值(K值)以后保持稳定。 达到K值不再增加的原因: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天敌数量增加,导致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最终达到平衡 曲线1解读: a.前提条件:环境资源有限; b.特点:有最大值K值,K/2时斜 率最大,增长速率最大。 特点: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变为0,(即K值时),t1对应K/2值,t2对, 应K值。 ③曲线3 解读: a.横坐标:种群数量, 纵坐标:出生率或死亡率; b.特点:出生率-死亡率, 在B点时差值最大,为K/2值; D点时=0,为K值。 * 种群增长率不断降低 种群数量K/2 →K值时, 拓展补充: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 种群增长率为零,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且种内斗争最剧烈。 种群数量在 K/2值时, 种群增长率最大 种群数量由0→K/2值时, 种群增长率增大 K值: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 K/2 转折期,增长速率最快 K值:环境容纳量 加速期,个体数量增加,增长加速 潜伏期,个体数量较少增长缓慢 减速期,增长缓慢 饱和期,增长速率为零 潜伏期(对环境的适应期):个体数量很少,增长速率很慢,害虫防治最好在此期进行 加速期(对数期):个体数量快速增长,K/2时,增长速率达到最高资源利用黄金点,害虫防治严防达此期 减速期和饱和期:随种群密度增加,个体因食物、空间和其他生活条件的斗争加剧,同时天敌数量也增加,种群增长速率下降。当数量达到环境条件允许的最大值K时,种群停止生长,种群增长率为0,出生率等于死亡率,但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达到K值后,有的种群呈现锯齿波动 种群增长的两种曲线比较 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也可表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中被淘汰的部分。 K值变动的示意图 ⑴同一种生物的K值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受到环境的影响。在环境不遭受破坏的情况下,K值会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动;当种群偏离平均值的时候,会通过负反馈机制使种群密度回到一定范围内。 ⑵环境遭受破坏,K值会下降;当生物生存的环境改善,K值会上升。 (3)“S”型增长曲线的开始部分是不是“J” 型增长曲线 答案是否定的,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 理解: ①“S”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是一直下降的, 而“J”型增长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始终保持不变。 ②“J”型增长曲线是一种理想条件下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如有些种群迁入一个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的理想环境,迁入后种 群数量马上就会呈指数形式增长,不存在适应过程;而“S”型增长曲线的前段是种群对新环境的一个适应阶段,始终存在环境阻力。 智能拓展: (1)“S”型曲线的开始部分并非“J”型曲线。J型曲线由始至终都保持指数型增长,其增长率不变而增长速率持续增加,而S型曲线自始至终具有环境阻力,其增长率持续减小,而增长速率先增加后减小 ⑵对家鼠等有害动物的控制,应通过清扫卫生、做好粮食贮存、饲养天敌等来降低其环境容纳量(K值)。 ⑶大熊猫栖息地遭到破坏后,由于食物减少和活动范围缩小,其K值变小,因此,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提高K值,是保护大熊猫的根本措施。 ⑷生产上捕获生物资源,要保证捕捞或利用后,生物种群数量不低于K/2。但杀虫效果最好的时期在潜伏期。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目的要求 1、学习利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 2、实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注意样方法的应用 4、体会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例如: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营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呈S型增长。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3、使用方法: 将血球计数板用擦镜纸擦净,在中央的计数室上加盖专用的盖玻片.将稀释后的酵母菌悬液,用吸管吸取一滴置于盖玻片的边缘,使菌液缓缓渗入,多余的菌液用吸水纸吸取,稍待片刻,使酵母菌全部沉降到血球计数室内. 使酵母菌混合均匀,减少误差 不需要。因不同时间取样已形成对照 需要。尽量减少误差。对每个样品计数三次,取其平均值。 只计相邻两边及顶角的酵母菌 稀释培养液。稀释的目的是便于酵母菌悬液的计数 8、显微计数法:计算时不要忘记稀释倍数的计算。 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在营养条件有限的情况下是呈S型增长。但之后会下降。 在计数前,还应有哪些步骤?需注意些什么? 培养液配制 灭菌 接种 培养 无菌操作 培养条件 构建知识网络 结束 高考点击 第四章 种群和群落 1. 种群的特征(Ⅱ)

文档评论(0)

dajuhy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