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财政理论与政策概要
财政理论与政策: 溯源、中西比较及思考 主讲人:赵宇 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题目:财政理论与政策: 溯源、中西比较及思考 一、财政理论与政策溯源 (一)财政理论溯源 (二)财政政策溯源 二、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理论与政策 (一)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理论 (二)混合经济时期的财政政策 一、财政理论与政策溯源 (一)财政理论溯源 财政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范畴, 其原始形式最早形成于17—18世纪。 1727年,普鲁士国王的智囊团----财政金融顾问, 官房学者:研究王室财产与收支的管理 西方也称财政学为官房学。 系统财政理论形成于1776年, 1776年(清乾隆年间)亚当?斯密:《国富论》 《国富论》发表标志财政学体系建立, 真正奠基并创立财政学的是亚当?斯密。 (一)财政理论溯源 1776年亚当?斯密: 《国富论》标志财政学体系建立.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共五篇: 第一篇:论劳动生产力增进的原因 第二篇:论资财的性质及用途 第三篇:论不同国家中财富的不同发展 第四篇:论政治经济学体系 第五篇:论君主或国家的收入 斯密《国富论》第五篇共有三章: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费用(支出论) 1、论国防费; 2、论司法经费; 3、论公共工程和机关的费用; 4、论维持君主尊严的费用。 第二章 论公共收入的源泉(收入论) 1、论资财收入;2、论赋税。 第三章 论国债(平衡论) 认为国债有害,反对国家举借债务 小结论: 亚当?斯密《国富论》第五篇较为系统 地研究了君主或国家的费用(支出)、收 入(赋税)和国债(财政收支平衡)问题, 形成较为完整的财政学体系,标志着财政学 体系的建立。 那么,新中国 财政理论源头何在? ★ 新中国财政理论溯源 中文“财政”一词在清末由日本传入我国。 我国政府文件中最早使用“财政”一词是在1898 年(清光绪24年)在戊戌变法《明定国是诏书》 中有“改革财政,实行国家预算”的条文。 中文“公共财政”一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 就已在我国一些财政论著中出现。 1924年,陈启修《财政学总论》; 1925年,寿景伟《财政学》明确提到。 ★ 新中国财政理论溯源 建国后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分两阶段 ☆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财政 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社会再生产理论 “社会必要扣除”(见下页) 几大派别:“国家分配论”占主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 ★ 新中国财政理论溯源马克思“社会必要扣除” 1.补偿消费掉的生产资料部分 2.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3.应负不幸事故、自然灾害的后备基金和保险基金 1.一般管理费用 2.共同需要(学校、保健设施等) 3.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等设立的基金 (后面与凯恩斯比较) ★ 新中国财政理论溯源财政理论主流学派:国家分配论 1、财政是以国家为主体的分配 2、财政是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 3、财政特征:(1)财政属于分配 (2)分配主体:国家 (3)分配对象:剩余产品 (4)分配目的:国家职能 4、代表人物:许毅、邓子基、陈共等 ★ 新中国财政理论溯源 建国后我国财政理论和实践分两阶段 ☆ 计划经济时期的国家财政 理论溯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理论基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社会再生产理论 “社会必要扣除”(见下页) 几大派别:“国家分配论”占主流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 ★ 新中国财政理论溯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公共财政 1992年, 十四大提出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