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近三十年_聊斋志异_评点研究综述.pdfVIP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三十年_聊斋志异_评点研究综述.pdf

·资料研究· 文章编号:1002-3712 (2009)04-0139- 13 近三十年《聊斋志异》评点研究综述 杨广敏 张学艳 (集美大学文学院,福建厦门361021) 摘要:《聊斋志异》评点研究自20 世纪80 年代兴起,至今已走过 了近30 年的历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笔者从评点文本的整 理与考辨、评点的思想价值、小说理论价值、评点家、评点史等方 面,对这30 年的成果进行爬梳整理,力求作出客观的评述,并提 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对《聊斋志异》评 点研究有所推进。 关键词:聊斋志异;小说评点;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07.419 文献标识码:A 古代的文人墨客,读书时经常在句里行间,书头文尾,加以简 要的评语或施以丹黄圈点,用以品藻诗文,抒发体会,人们把这种 形式称作“评点”或“评注”,是中国特有的文学批评形式之一。由 于其表现形式零碎、不成系统、故一直以来被遗忘在历史尘埃里。 直至20 世纪80 年代,随着思想的解放和认识的逐步深入,随着 对“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的深入讨论,人们才 将关注目光投射到评点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上来。《聊 斋志异》评点研究就是随着这股思潮涌现出的新的学术课题。 《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家蒲松龄的代表作,被认为是中国古 收稿日期:2009-08-12 作者简介:杨广敏(1962-),男,山东郓城人,集美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张学艳(1985-),女,安徽阜阳人,集美大学文学院07 级古代文学研究生。 139 代文言小说的集大成之作。它诞生于小说评点盛行的清朝,还未 禛 脱稿时,已经引起了一些文人的关注。当时的文坛名流王士 不 仅按目索阅,还欣然加墨。此风一开,引起了更多人对这部作品的 关注。 自王渔洋至清末民初的狄平子,我们所知道的评点家就有 十六、七家之多。他们或关注作品的思想内涵,或试图挖掘作品的 美学规律,抑或是联系社会现实大加评论,其思想价值和文学理 论价值、文化价值等均不可忽视。自上世纪80 年代至今,《聊斋志 异》评点研究经历了从冷落到日趋升温的发展历程。据初步统计, 中国大陆自1980 年至2008 年公开发表的《聊斋志异》评点的专 题论文50 余篇(其中包括6 篇的硕士毕业论文),尚无专著出现。 关于“评点”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说法。通行的是:将与作品连为 一体的批评称之为“评点”,其形式包括序跋、读法、眉批、旁批、夹 批、总批和圈点[1](P6)。可以看出,与文本紧密结合的批评是评点 的主体,鉴于此,对于只以单篇形式独立存在、没有批语与之相呼 应的序跋为对象的研究文章,本文暂不收录。本文从评点文本的 整理与考辨、评点的思想价值、评点小说理论价值、评点家、评点 史、评点形式等方面,对近30 年的《聊斋志异》评点的研究现状进 行爬梳整理,力求作出客观的评述,并提出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及需要解决的问题,希望对《聊斋志异》评点研究有所推进。 一、评点文本的整理与考辨 在古代,小说地位无法与正统的诗文相比,因而依附于它的 “小说评点”,其处境可想而知。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有大量小说 评点者的真实姓名湮没无闻,能够刊刻随原著一起传播的评点本 毕竟有限。未被发现的评点本尚且不论,就是被公认为《聊斋志异》 评点大家的冯镇峦和但明伦等评点本的相关资料也十分有限。因 此,对评点本的搜集、整理、考辨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陆续有学者投入到这项工作。如刘世德[2 ](P1-12)、汪 庆元[3 ](P75-92);[4 ](P78-87)等人将王岂孙、方舒岩二家的批语公诸于 140 世,有益于学界,自不待言。虽然王渔洋在《聊斋志异》的传播及 评点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由于小说原著版本的复杂性及传抄过 程中的偏差,导致王渔洋评点也出现异文。如万隆[5](P85-93)认为王 渔洋批语为32 条,而王清平[6](P111-115)则坚持是36 条。后者立论翔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