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校史资料汇编.pdf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校史资料汇编

说明:以下为浙大校史的详细资料。做准备时不必面面俱到。可着重从竺可桢出任校长时开 始讲述浙大的西迁历史以及今天的辉煌成就。着重部分已用红色字体标出。供参考。 晨曦——求是书院的创建与发展 公元 1897 年 5 月 21 日,求是书院在杭州开学。它是浙江近代高等教育的开始。在长达 2000 多年封建社会襁褓中诞生的求是书院,尽管带着那个时代的明显特征,并且与后来兴旺发达 的浙江大学比起来相差甚远,然而作为继北洋公学(天津大学前身,1895 年创立)、南洋公 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1896 年创立)之后,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三所新式高等学堂, 求是书院在近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她犹如一缕晨曦,预示着科学时代的光芒即 将照耀华夏神州。 19 世纪末的中国,国内矛盾尖锐,外敌觊觎日深。内外交困之下,国势更加飘摇。至 1894 年甲午战争清军惨败后,国人的震惊诚如谭嗣同的诗句所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 何处是神州”。为探索救亡图存之路,反对守旧、力主变革的维新思想迅速崛起。在此思潮 推动之下,废科举、兴学校,尤其是兴办新式高等教育,培育合乎时代需要的实际人才,渐 为国人所知。从 1895 年康有为会同 18 省的 1300 余名应试举人发起“公车上书”,至 1898 年维新变法正式实施的几年间,全国开始涌现各种新办的学堂。包括求是书院在内的中国近 代教育,特别是近代高等教育,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 1 .1 求是书院创立、发展和沿革 “公车上书”后的第二年,在浙江出现了两次重要的人事变动:一是廖寿丰(字谷士) 来浙江任巡抚;二是林启(字迪臣)由衢州调任杭州知府。林启到任后,认为杭州已有的书 院“只空谈义理,溺志词章”,已不能适应革新与建设的需要。于是筹建新式学堂的想法在 他心中更加强烈。一次,林启受命查办杭州蒲场巷(现为大学路)内普慈寺僧人不法案件, 籍没了寺产。借此机会,他和杭州一些士绅商议,呈报巡抚廖寿丰,极力建议利用寺屋开办 新式学堂。在多方促进下,决定就寺兴学,以普慈寺为院址,由林启负责筹建,并定名为求 是书院。1897 年农历正月,办学之议,几经周折,奏报清廷获准,求是书院创立。这就是 浙江大学最初的前身,也是浙江在省城率先建立的一所新式高等学堂。1897 年 5 月 21 日, 求是书院在杭州开学。作为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几所中西式高等学堂之一,求是书院在 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对于求是书院的创办宗旨,1897 年廖寿丰在《奏为浙江省城专设书院兼课中西实学恭 折》中已经阐明,这也是林启等人的办学主张:“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 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对招收学生,求是书院也有甄别标准。在《求是书院 章程》第四款“学生”栏内,第一条标准就是要“行诣笃实”。因为“讲求实学,要必先正 其志趣”,然后才能“精其术业”。 求是书院对考试制度也进行了较大的变革。在《杭州府林太守启招考求是学生示》的通 告中,即明确规定考生“先试经义史论时务策”,并规定在校学生于“朔课考试化算诸学, 望课考试经史策论”。即每月月初考算学、化学等“西学”,每月月中考经史策论等“中学”。 以考试“西学”、策论来取代因循的“词章帖括”,这是对当时考试制度的重大突破。求是书 院又是全国实行选送高材生出国深造最早的学校。1898 年 9 月,求是书院即选送了 4 人赴 日留学,“为各省派往日本游学之首倡”。据 1903 年《清国留学会馆第三次报告》统计,浙 江留日学生总数达 154 名,人数之多,居全国各省第二位。其中,不少学生是求是书院派出 去的。 戊戌变法失败后,求是书院经历了一段困难时期。林启也于 1900 年逝世。1901 年,清 政府迫于形势,不得不拟议实施“新政”。同年 11 月,浙江巡抚廖寿丰按照兴学诏的要求, 奏改浙江求是书院为求是大学堂,学额为 100 名。1902 年,又改称浙江大学堂,扩充学额 为 120 名。1903 年 12 月,浙江大学堂又遵照《奏定学堂章程》的规定,改名为浙江高等学 堂。辛亥革命后,国民政府教育部于 1912 年 1 月公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14 条,根据规 定,浙江高等学堂再次改名,为浙江高等学校。后因学制改革等,按部令暂停招生;至 1914 年最后一班学生毕业后,未续招学生。值得庆幸的是,1910 年筹建了浙江中等工业学堂, 后升格为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简称浙江工专;1912 年,杭州的农业教员讲习所改组为 浙江中等农业学堂,后升格为浙江公立农业专门学校,简称浙江农专。1927 年在原浙江高

文档评论(0)

ldj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