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城鄉關係與發展
目錄
內容簡介
1.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的變化
1.1現代農業的發展
1.2農民收入的變化
1.3城市發展
1.4城市發展對農村的影響
2. 城鄉差距
2.1 城鄉差距的現狀
2.2 城鄉差距擴大的原因
2.3 農民進城就業——「農民工」現象
3. 三農問題
3.1 形成三農問題的原因
3.2 解決三農問題的思路和政策
4. 城鄉發展趨勢
4.1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4.2 城鄉統籌發展
附件(一):參考資料
附件(二):多項選擇題
本章內容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城鄉發生了巨大變化。根據我國現代化建設三步走的戰略目標,到本世紀中葉,中國將達到世界中等發達國家的發展水準,基本實現現代化。本章介紹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鄉的發展及其相互關係的演變、城鄉改革的進展和取得的成就、關注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和城鄉差距,並重點探討「三農問題」(即農業、農村、農民)的形成和解決方案。希望教師認識中國長期以來以二元戶籍制度為核心的二元社會結構,是導致城鄉經濟社會發展極不協調,以及城鄉差別不斷擴大的主要原因。所以解決三農問題是當今中國發展的重中之重,中國的未來發展必須進行體制創新,走城鄉經濟社會統籌發展的道路。
1. 改革開放以來城鄉的變化
現代農業的發展
現代農業
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是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現代農業的基本特徵,包括以下各項:
農業生產經營高度市場化,不僅是農產品,甚至農業生產要素都能自由進入市場進行公平交易。
農業的產前、產中、產後各環節緊密銜接,成為密切關聯的一體化產業。
廣泛應用現代科技成果,農業機械化水準顯著提高。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農業的發展
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農民由農產品生產者逐步轉變為商品生產經營者。
農業增長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勞動力投入,轉為更多地依靠資本和技術投入。
農業產業化經營
農業產業化經營於20世紀90年代初期出現,90年代中期以後快速發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以580多家國家重點龍頭企業為核心、2700多家省級重點龍頭企業為骨幹、各類服務組織為紐帶,帶動農戶共同發展的新局面。
以下為一家以農業產業化方式經營的龍頭企業:上海大江有限公司及其相關企業的情況:
該企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6億多元,建有大型現代化飼料廠,由農村專業戶組建21個大規模現代化養雞場,數萬個農村養雞養豬戶組建的養殖場,從而形成大規模的飼料、肉產品產銷系列,實行產銷一體化經營。
科技進步推動農業增長
改革開放以來,科技進步已成為農業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據統計,科技進步對農業增長的貢獻率,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57年)僅為19.9%,而在第九個五年計劃(1996--2000年)後期,已上升到45%。
以下是一項著名的農業科技化例子,從中可見科技進步對農業的貢獻。
目前,全球水稻平均畝產依然停留在200公斤左右。「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帶領他的中國科研隊伍發展雜交水稻育種和繁殖製種技術,努力提高水稻產量。近幾年全國水稻的平均畝產約420公斤,但雜交水稻是470公斤。雜交水稻自1976年大面積推廣以來,2004年達2.6億多畝,佔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9%,佔總產量的67%。
農民收入的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收入的各階段變化
農民收入迅猛增長(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
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大大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加上政府大幅度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帶來農民大幅度增收。
這一階段,中國農業生產總值年均增長7.6%(按1978年價計算),糧食生產增長率4.9%,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160.2元增長到355.3元,年均遞增17.3%,扣除物價影響因素仍高達15.9%。農村貧困人口減少三分之二。
農民收入在波動中緩慢增長(80年代中後期)
這一階段農民收入下降的重要原因是國家農副產品收購資金不足,農村出現「賣糧難」、「賣棉難」和收購部門「打白條」現象。
由於農村鄉鎮企業迅速發展,農民收入仍有增加,但波動較大。1989年國家加強調控,鄉鎮企業發展受到影響,導致農民來自非農產業的收入下降。
農民收入反彈回升(90年代上半期)
1992年鄧小平南巡談話後,農村經濟形勢進一步好轉。此後國家兩次提高農副產品收購價格,加上經濟好轉有利於農村勞動力流動和就業,農民收入繼續增長。這一階段,農民收入年均增長22.16%。
農民收入增速回落(90年代後期至今)
農產品價格持續低迷,如1997年15個主要農產品中有12項的價格下跌。此後農產品價格繼續下調,農民收入增長放緩。
隨著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非農產業和打工收入在農民收入中的比重加大。
農村居民人均年收入遞增明顯,如下圖所示:
影響農民收入的因素
農業基礎薄弱
農業投入不足。支農支出佔國家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在總體上呈現下降趨勢。
農業科技研發及推廣滯後。
農業相對非農產業的勞動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