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澎生:祥刑与法天 十七世纪中国法学知识的“信念”问题.pdf

邱澎生:祥刑与法天 十七世纪中国法学知识的“信念”问题.pdf

  1. 1、本文档共3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邱澎生:祥刑与法天 十七世纪中国法学知识的“信念”问题.pdf

祥刑與法天: 十七世紀中國法學知識的「信念」問題 邱澎生 前言 明清時代出版的法律書籍為數不少,有學者統計現存數量,明代約有 101 種,清 代則約有 160 餘種。1 這些法律書籍不僅數量眾多,性質也很多樣,單以對當時統稱 「律例」的政府法律條文進行整理的書籍為例,至少即可區別為「輯注本」、「考証本」、 「司法應用本」、「圖表本」和「歌訣本」等五大類,其中有不少著作都影響到明清的 2 司法審判與立法修法實務。 本文不直接討論法律書籍對司法實務的作用,而挑選十 七世紀兩部法學書籍,分析兩書的出版論述與其中涉及的閱讀習慣,進而探究當時法 律知識中的「信念」(faith)問題。有學者針對法律中存在的「信念」,給予一個較廣 泛的定義:那些能使人們對法律體系與法律推理在內容上感到習為平常、依賴信任與 3 確定無誤,以及在方法上普為接受的種種知識、信仰、認知與實踐。 本文主要探討 的是法律知識中的信念問題,以十七世紀兩部中國法學書籍為對象,檢視當時人們在 討論法律知識何以值得重視、為何需要研讀的論述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整體認知與 價值判斷,這是本文主要探究法律知識的「信念」問題。 《律例箋釋》與《讀律佩觿》是明清時代兩部重要的法學書籍,前者是 1610 年 代明末王肯堂的著作,後者則是 1670 年代清初王明德的著作,這兩部各具特色的法 4 學書籍自出版以來即得到學者重視。 本文由二書作者在自序中分別強調「祥刑」與 1 何勤華,《中國法學史》(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第二卷,頁 198-208。 2 張晉藩,〈清代私家注律的解析〉,氏著,《清律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1992),頁 164-188。 3 Peter Oliver, Sionaidh Douglas Scott and Victor Tadros, “Introduction,” in idem Eds. Faith in Law: Essays in Legal Theory (Oxford: Hart Publishing, 2000), p.1. 4 直至當代,一些法史學家對兩書也有很高評價。何勤華先生曾指出:王肯堂《律例箋釋》在 1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學術講論會(台北:史語所,2002/4/29) 「法天」的兩個關鍵詞語出發,一方面說明兩詞如何做為一種特殊的「刊印論述」, 分析其形成與意義;另一方面則由兩書編排方式討論當時人們對法律書籍的某些「閱 讀習慣」。本文主分兩節:第一節以《律例箋釋》的出版為中心,說明「祥刑」如何 成為作者有意標舉的刊印論述;第二節則在分析《讀律佩觿》「法天」論述的同時, 進一步檢視「祥刑」論述對當時法學專家的不同影響,從而點出「法天」與「祥刑」 兩種論述間的緊張性。 陰譴與祥刑:王肯堂《律例箋釋》的刊印論述 5 《律例箋釋》出版於萬曆四十年(1612),作者王肯堂(字宇泰,1549-1613)為 江蘇金壇縣人,既是知名法學專家,也是當時有名的醫學專家。王肯堂父親王樵(字 明遠,1526-1590),在明嘉靖年間任職刑部期間研究法律之學有年,並撰著《讀律私 箋》一書,在王肯堂出版《律例箋釋》之前,書商即已印售王樵的《讀律私箋》。儘 6 管王肯堂並無留存王樵《讀律私箋》原稿, 然而,王肯堂對《讀律私箋》坊刻本刊 行時的眾多錯誤,仍深致不滿:「《私箋》僅存坊刻,訛不可讀」;同時,王肯堂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