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勤于修改》作文指导设计
他长着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小眼睛,头发微翘,个子高高,稳重不爱笑。他擅长打篮球,跑步跑得比兔子还快。 去年运动会,他在跑道上跑得飞快,我们同学看得只管大声叫“哇,真是神速啊!”那天,他参加了长跑、短跑和接力赛。 今年,在期中考试中,他紧张万分,生怕自己考砸了。“其实我没什么把握,语文肯定没有80分,数学还有点把握,大概90分吧!”他好像在和我说话,又像在自言自语。中午试卷发下来了,语文82,数学94.这换了我,我一定会兴奋死了。可是他没有,只是舒了一口气:“哎,还好,没有考砸!”他脸上看不出一丝笑容,可能他是个不善于表达的人吧。 他平时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杜利宇和陈祥,和他们在一起玩的时候,才会看到他的笑容。虽然我和他也是朋友,但是他们在一起聊天的时候,就不大理会我了。他和我是同桌,按说他遇到事和我讨论最好。但他遇到不开心的事时,和我都不怎么说话了。 这就是我的同学马跃。 整体构思 1.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而原文情节几乎没有波折,好像在面无表情地介绍一位同学。我们需要的是讲述者绘声绘色,听讲者全神贯注、或喜或忧,这就需要作文情节富有波折。所谓波折,即是起伏,一喜一怒、先抑后扬,即可形成波折。文学的真实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对生活实际的概括和再加工。作文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情合理的加工、修改、再创作。 2.正面侧面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能够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比起空洞地贴标签,表现力要强得多。原文中马跃同学跑步快只有侧面描写,没有正面描写。 3.总结点题 作文结束要总结点题这是常识,但在写作实践中很多同学却常常做得不到位。原文结尾只是把题目重抄一遍,这样的点题等于没有。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点题时可将人物特点总结一下。 局部建构 1.细节放大 原文有外貌描写,但粗糙、不细致、不能明确地指向马跃。所以要使用细节放大的手法,刻画到位,使外貌描写明确指向马跃这一个人,而不是一类人。细节放大不仅仅是增加描写文字,还要抓住人物典型特征进行传神描写。 2.交替描写 写人叙事的作文离不开描写,常见的描写有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原文在这方面处理得单调且不全。单调是指一种描写结束后再转成其他的描写,把一个有机的整体人为地割裂成若干个片段。其实,多种描写交替进行才最接近生活的本真,因为我们与别人交流时,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是同时进行的。 3。对话推进 写作时,如果只说一句话,放在段落里用冒号、引号处理即可。如果出现连续性对话,使用冒号、引号处理就会打断叙述的正常节奏,并且让看作文的人找不着头绪。所谓“对话推进”是专门针对连续性对话而言的,即一句话就是一段,有时连说话的人也可以省略。 微观雕琢 1.多维感官 多维感官是专指环境描写而言的。好的环境描写能够舒缓叙事的节奏,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甚至暗示事情的结局。许多同学写作文时没有环境描写,或者贴标签式地在开头或结尾来一两句,给人单调、突兀的感觉。一般而言,视觉、听觉、嗅觉使用居多,多种感官共同参与,还原真实的环境,可给人立体多维的感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景段就运用了视觉、听觉。味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是上课时研讨的重点。 2.生动修辞 和环境描写一样,同学们写作文时很少有意识地运用修辞,几乎都是自己的口头语言。原文就没有教好地使用修辞,所以修改环节可以有意识地使用修辞,给文章增添色彩。 一位屡屡失意的青年人去请教得道高僧,高僧拿了两只装有茶叶的杯子,用温水冲了一杯,叫青年人喝。青年人觉得一点香味也没有;高僧又用沸水冲了另一杯,没冲满,只见茶叶在杯子里上上下下地沉浮着,一会儿,一丝清香缓缓地从杯中飘出来……高僧这样加了三次水,茶叶在杯子里一次比一次沉浮得厉害,于是,青年人闻到了沁人心脾的芳香──茶叶经历多次的沸水冲泡,终于绽放了芳香! 人生如茶,人的成长需要磨练。 请以“磨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不少于600字。 -*- * * 写作 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上演后,大获成功。可是,他在台下看演出时,总觉得第五幕里婵娟斥责宋玉的一句台词“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力量不够,没有把戏中人物的情绪充分表达出来。于是,他将这句话加上“无耻的”三个字,改为“你是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还是觉得“不够味”。后来,演员张逸生建议郭沫若将这句台词里的“是”改为“这”,顿时令他拍手称妙。后来,他不仅将这句话改定为“你这没有骨气的无耻的文人”,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将张逸生称作自己的“一字之师”。 郭沫若为什么要改台词?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要能准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必须认真修改。文章是给人看的,要让读者读懂、喜读,也必须修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