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古代的防护装具.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的防护装具 作者:杨力文 自从有了战争,作战的双方都力求有效地杀伤敌人,更好地保护自己。因此,在进攻性兵器发展的同时,也发展出另一类武器战具防护器具。 概论 这一类器具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穿著在武士身上,或用来遮护驾车乘骑的盔铠甲胄、马甲;另一类是武士以手执握的盾,用来抵挡敌人所用的格斗兵器,特别是远射兵器,盾类中还有镶等。这两类防护装具有机的配合,构成了两条防线,以达到有效保护自己的目的。 防护装具的历史与进攻型兵器一样古老,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晚期,其发展与进攻型兵器并驾齐驱。以甲冑为例,在早期,进攻型兵器以石制、骨制的时期,甲冑以皮革、藤条制造;商周时期,进攻型兵器改用青铜制造,并出现了青铜盔冑,甲虽然仍用皮革,但遮护部位扩大了,选材也严格多了。当时除了犀甲、兕甲等单层甲外,还制造出用两层以上的皮缝合而成的「合甲」。到了战国时期,冶铁技术应用于武器制造,在制造铁矛、铁戟、铁剑的同时,也开始制造铁甲片。唐代的甲已有十三种之多,质地有钢铁、皮革、木、纺织品。盾类到东汉时期,甚至出现了兼具防护和攻击两种功用的钩镶。 防护装具中的盾、镶多是与格斗兵器配合使用的。从战国出土的铜镜图案中,可见武士一手持盾,一手挥剑斗豹的形象。东汉画像石中,可见武士一手执盾或镶,一手舞环首刀相斗的图形。在魏晋壁画中,常可见武士执戟,或执环首刀、盾的争战图。古典文献的记载中,也有防护装具与远射兵器、格斗兵器配合作战而取胜的实例。班固《汉书李广传附李陵传》说,武帝天汉二年(前九十九年),李陵在浚稽山,以五千士卒对匈奴三万人,结果以少胜多,杀敌数千人,靠的就是几个兵种协同配合作战。李陵在两山间,以大车列阵,前面的士卒手执长戟盾牌,后面埋伏弓弩手。匈奴兵马冲近,李陵先指挥执盾、戟的士卒与敌拚杀,继而弓弩手骤出,万弩齐发,匈奴兵猝不及防,败溃而去。汉军乘势追击,一举得胜。《宋书武帝纪》载武帝刘裕北伐时,于义熙十二年(四一六年),在黄河两岸用彭牌(盾)为掩护,以大弩破敌。一箭射出,毙敌三、四。 防护器具也随着战争形式和作战方法的变化而不断改进,以适应新的战争形态。战国以前,以车战为主,武士多站立在战车上作战,不需要剧烈活动,所以披挂的铠甲也比较笨重。如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皮甲,有高直的甲领、长过肘弯的甲袖,以及宽肥的甲裙。到了汉代,骑兵成为作战的主力,铠甲的形制也渐趋轻小。唐代出现了防御尖利马的编成铁网形式的锁子连环甲。明清时期,为了抵御早期火器的攻击,创制以丝制品为面,扎实棉胎为芯的棉甲,甲上密排铜钉。由于棉胎柔韧又有一定弹性,所以威力不很大的火器难以将它击穿。 防护装具与进攻型兵器在发展进程中,是互相配合前进的。一般论,防护装具的发展略迟于进攻型兵器,先有矛后有盾,但不尽然,有时防护装具的发展决定进攻型兵器的消长。战国时期,卜字形铁戟开始出现于战争舞台,并很快成为军队士卒的主要格斗兵器,历经汉、魏、晋近四百年。可是到了南北朝时期,竟销声匿迹了,代之而起的是一种长柄双刃马。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改变的呢?原来南北朝时期,重甲骑兵成为战场的主宰,人着重铠,马披具装,其防护性能远比汉魏时期优良。这样的铠甲,以斫为主要功能的卜字形铁戟很难将它刺穿。但马就不同了,它有双面刃和锐利的锋尖,以直刺发挥威力。骑兵手执马,靠人的攻击,马的冲力,就能较容易地达到目的。由于它的优越性能而取代了卜字形铁戟。可见在古代战争史的长河中,防护装具和进攻型的兵器就是这样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 甲 古代军队中用来遮护身体的装具,与冑配合使用。在古代又有「甲」、「函」、「铠」等不同名称。先秦主要用皮革制造称甲,另有用青铜甲片编缀者。战国时期用铁甲片编缀的铁甲始称铠,自此至明清两千多年,铁甲一直是铠甲的主要品项。 甲起源于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人们从动物有韧皮厚甲得到启示,把兽皮等披在身上,又用藤条编成片状遮身体,以御攻击,这就是最原始的甲。在商周春秋千余年间,青铜兵器的产生和发展,促进了铠甲的改进。为了武士着甲后活动灵便,皮甲已由整片改为先依据武士身体的部位,把皮裁成各种形状不同的甲片,再用丝线、皮条编缀成甲。据《考工记冬官函人》记载,当时的皮甲有犀甲、兕甲,还有削去革里肉,以两层或两层以上皮面制成的「合甲」,若论质量,当以合甲为上,兕甲次之,犀甲又次之。「函人为甲,犀甲七属,兕甲六属,合甲五属,犀甲寿百年,兕甲寿二百年,合甲寿三百年。」《考工记》中还记载了函人制甲的标准、选材及制甲的各道工序的注意事项,因而制成的甲既坚固、实用,又非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大江南北出土过许多皮甲,保存最好者首推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者,达十三领之多。皮甲有保护胸腹的甲身,保护下身的甲裙和保护两臂的甲袖,有效遮护相当大,甲片髹漆,用丝带编缀。 战国时期伴随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