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材料:1975年以后,苏联国民经济的持续低速发展,1985年苏联的国民收入为美50%(苏联称67%);社会总产值为美40%; 工业劳动生产率为美50-55%; 农业劳动生产率25%; 科技落后美国10-20年。苏联的农业拖了国民经济的后腿, 基本上仍是靠天吃饭。水浇地面积仅占播种面积的7.3%。有人把勃列日涅夫时期称为“停滞的年代”。 改革的结果: (1)执政前期,经济增长加快,政局稳定,军备力量大为增长,成为与美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2)执政后期,社会矛盾丛生,经济发展停滞。 探究:比较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 第三目: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1991) 背景: 政治:体制僵化、官僚主义、民族矛 盾尖锐 经济:行政管理、经济停滞、生活水 平下降 外交:美苏争霸、对外扩张、国际形 象受损 内容: 经济: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行政命 实质:承认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 政治:以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为指导,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多元化。 改革存在的问题 经济:1.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 2.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 政治:1.激化矛盾 2.局势失控 3.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制度是优越的,但还不成熟,需要不断探索,因此改革是必要的。 社会主义改革将是一个复杂、艰巨、曲折的过程。 改革必须从国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 比比谁的表格最好 比较赫鲁晓夫、勃涅日列夫、 戈尔巴乔夫的经济改革。 课堂小结(本课结构) 课堂测试 1、(2009广东文基)美国学者在《俄罗斯史》中写到道:“勃列日涅夫政府基本上只是试图作表面的改革,从而不考虑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对这句话正确的理解是( ) A、勃列日涅夫开创了改革的先河 B、勃列日涅夫把改革限制在政治方面 C、勃列日涅夫不打算触动斯大林模式 D、勃列日涅夫首次建立市场经济体制 2、(2011年江苏高考)右图“阳台对话”传递的信息是( ) A、古巴导弹危机结束 B.美苏关系趋于缓和 C.冷战格局全面终结 D.多极化世界的来临 $ 他们是谁? 与苏联有什么关系? 他们做了些什么? 人民教育版必修二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本课重难点 ·重点: 赫鲁晓夫改革与勃列日涅夫改革比较、戈尔巴乔夫的改革及其影响。 ·难点: 戈尔巴乔夫改革与苏联解体的关系。 第一目:赫鲁晓夫改革 玉米?玉米运动? 赫鲁晓夫 玉米运动 玉米运动是指20世纪50年代—60年代,在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不顾现实情况,在全苏范围内盲目扩大杂交玉米种植的一场农业改革运动。 原因:粮食危机 赫鲁晓夫改革 材料1、1913~1950年苏联工业生产增加了12倍,农业只提高40%,1953年全苏联人均粮食低于1913年,牲畜存栏数与1913年相当,而苏联人口比1913年增加了20%。 材料2、(苏联)农、轻工业的发展和重工业相比,差距十分悬殊。从工业化开始的1926年到战前的1940年,重工业年平均增长速度21.9%,轻工业只有14.1%,农业则为1.5%。 改革的背景 1953年斯大林逝世之后,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由于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导致农业生产长期徘徊不前。 改革的内容 农业: ①废除谷物的义务交售制,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 ②允许农民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的自主权; ③大规模垦荒,扩种玉米。 改革的内容 工业: 将部分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予企业部分权利; 一定程度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积极性。 小组讨论 你如何评价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 ,有利推动社会主义国家改革。 对斯大林模式弊端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这一模式,只是在原有经济体制上的局部调整。 赫鲁晓夫的经济改革重点是农业,收效甚微,但取得一定成就 。 从内容看 从背景看 局限性 赫鲁晓夫的墓碑 “其中包含着永恒的矛盾——光明的进步的因素同反动因素之间的斗争。……在彼此斗争中相互咬合”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1964年参与推翻赫鲁晓夫的政变,自任苏共第一书记。 第二目:勃列日涅夫改革 (1964——1982) 内容: ①恢复部门管理体制,加强对经济的集中领导; ②坚持集中计划管理,扩大国营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③运用经济手段,刺激企业改进经营管理; ④注重发展重工业

文档评论(0)

shaoye34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