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原理、方法与技巧 案例回溯—— 一、什么是沟通? 沟通是通过一种或多种信息媒介,对思想、事实、信念、态度和感受等进行传递与接收。 沟通的目的是让接收者理解发送者所要传递的信息。 人际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的交换过程。 人际沟通的特点 沟通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沟通信息必须是内容与关系的相统一。 沟通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沟通是整体信息的交流。 二、人际沟通与社会认知 动态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信息沟通和物质品的交换。 静态人际交往:指人与人之间已经形成起来的关系,既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就情感的联系而言,涉及的是情感的接纳和排斥。 人际关系是一种非规范式的关系。 印象形成的整合原则 个体在接到他人的大量信息后将根据平均法则(averaging principle)进行整合,即在印象形成的过程中,个体接到有关信息后对其进行单独加工,然后将其平均起来形成一种总体印象。 个体在平均各种信息前,中心特质给了更多的权重。 对印象形成具有重大影响的特质被称为“中心特质”。 关于个体好恶评价的研究 奥斯古德(Osgood,1957)的研究表明,个体一旦把某人放在喜欢或不喜欢的范围内,对这个人的其他认知就会归入相应的范围。 罗森伯格(Rosenberg,1968)发现人们往往从社会特征和智慧特征两方面评价他人。 汉密顿(Hamiltion,1974)的研究发现,社交属性的品质一般会影响个体的被喜好程度,智力属性的品质一般会影响个体受尊重的程度。 好恶评价的社会和智力品质 沟通中的社会认知偏差 首因效应:指最初获得的信息对印象形成的影响。 近因效应:指最近获得的信息对印象改变的影响。 晕轮效应:当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它方面的特征。 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人形成的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晕轮作用的研究结果(Dion,1972) 社会知觉产生的线索 面部表情——通过面部肌肉的运动变化,表达情 绪和情感的过程。 身段表情——通过身体各部分姿态的变化表达情 绪和情感的过程。 言语表情——通过人在说话时的语音、语调、语 速等的变化,表达情绪、情感的过 程。 领域空间——指人们为自己所圈定的代表个人权 利范围的距离空间。 面部表情的关键肌肉运动 表现愉悦的关键部位是嘴、颊、眉、额; 表现恐惧的关键部位是眼睛和眼睑; 表现厌恶的关键部位是鼻、颊和嘴; 表现哀伤的关键部位是眉、额、眼睛和眼睑。 言 语 表 情(副语言) 快乐——表现为低音频,节奏忽快忽慢; 悲伤——表现为低音频,语速缓慢; 厌恶——表现为低音频,言语表现木讷; 愤怒——表现为高音频,声音颤抖; 恐惧——表现为高音频,声音尖锐; 说谎——表现为高音频,语速快,言语内容空 洞。 三、影响有效的师生沟通性的原因 教师的处世态度影响了师生在沟通中地位的平等; 对学生问题认识的偏差,影响了教师态度的选择; 外部的教育环境影响着师生沟通的内容和形式; 教师的归因倾向影响着沟通的效果。 优秀的教师以松开捆绑学生心灵之线、斩断紧绕学生心扉之绳而让学生永远感激敬佩,而不称职老师则可能因紧锁学生心灵之门、摧毁他们对未来人生的信心而让学生怨恨终生。 ——海穆.基诺 三、良好沟通关系建立的几项技术(1) ——同感的技术 同感的技术:(共情,移情,同理心……) 设身处地,像体验自己精神那样体验他人精神世界的态度和能力。 同感的态度:关键是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去除教师本人的偏见和主观判断。 同感的能力:要有所感;要用语言让学生明白;引发学生对其感受进一步思考。 同感的缺失带来人际沟通的种种问题 尽可能深入了解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这是教师和校长的首条金科玉律。 ——苏霍姆林斯基 卡科夫把同感的水平分五类 第一类:毫无同感反应,即完全忽视当事人的感受和行为。 第二类:片面而不准确的同感反应,即理解当事人的经验及行为而完全忽略其感受。 第三类:基本的同感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但忽略其感受程度。 第四类:较高的同感反应,理解当事人的经验、行为及感受,并把握其隐藏于内心的感受和意义; 第五类:最准确的同感反应,即准确把握当事人言语传达的表层含义,亦把握其隐藏的深层含义及其程度。 同感练习一: 子:“妈妈,我今天又被老师批评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