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教版必修五第3单元:第9课《说“木叶”》ppt课件
第三单元 第9课 说“木叶”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1)学习古诗词语言暗示的表现技巧和归纳的方法;积累古诗词名句。 (2)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及从相关资料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的能力;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理解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 (3)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祖籍福州,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体诗写作。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祖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楚辞唐诗研究专家。主要著作:诗集《夜》《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问路集》等;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新诗格律与语言的诗化》《空间的驰想》等。 一、作家简介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才可以把握文意。 二、作家作品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新诗的创作经历了20世纪30年代的辉煌,发展到当代,诗坛却呈现出一派萎靡不振的景象,专门发表诗歌的报刊寥寥无几。针对这种现状,林庚说:“当代诗歌的路子不对……诗歌的语言是艺术的语言。诗化的语言,精练的语言需要从日常的生活语言中不断进行提炼,既不能脱离生活语言,又要超越生活语言。”他写的《说“木叶”》,正是通过对古代诗歌中“木”字的艺术特征的阐释,说明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三、背景概览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课文旁征博引,把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诗句挑选出来进行比较、辨析、归纳、玩味,着重分析了中国古典诗歌用“木叶”而不用“树叶”,又由“木叶”发展为“落木”的原因,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作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从而阐发了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一、主题概括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二、结构图示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1.我国古代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用“树叶”而多用“木叶”?作者是如何论述这一问题的? 三、文本探究 答:本文开篇用屈原《九歌》中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引出话题,说明屈原的诗句启发了诗人们,“木叶”成了“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接着,作者从两个方面分析了诗人们喜用“木叶”的原因。一方面是用“木叶”比用“树叶”来得洗练,另一方面是诗歌是形象思维的东西,用“木叶”或“树叶”或“落叶”虽是一字之差,但“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作者用“木叶”“落木”的诗句,说明了用“木叶”和用“落木”的不同,指出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如此丰富多彩”这一带有规律性的现象。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栏目链接 作者从“木”的形象艺术特征方面,深入地探究了古代诗人们喜欢使用“木”字的根本原因。一是“木”比“树”显得“单纯”,它能准确地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二是“木”更能体现诗歌的“暗示性”,“木”不会使人联想到“叶”,而“树”易使人联想到“叶”,“木”字更具有“普遍的性格”,更体现普遍的“潜在的暗示”。 目标定位 文本导读 探究点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必修课参考答案.docx VIP
- 2023年高考全国甲卷语文真题(含答案).pdf
- 2024年河北省继续医学教育公共必修课参考答案.pdf VIP
- 3.6 树和喜鹊.ppt VIP
- (四级)综合布线职业技能鉴定备考题库资料大全-上(单选题汇总).pdf
- 12J1 工程做法 天津市建筑标准设计图集(2012版).docx
- 高中化学必修1判断题(含答案).docx VIP
- 2023年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公共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期末试卷B(有答案).docx VIP
- 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防治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pdf
- 2024幼儿园公开招聘简章(模板).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