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ppt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组长:牛彤 成员:王雅萍、冷姣仪、孙晴晴、姜晓文、张为俊 目录 三、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二、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 四、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在农村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生产规模条件下,我国农村只能为1.5亿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也就是说,在4.98亿农村劳动力中,有近3.5亿属于余劳动力。 除了已经进入乡镇企业、非农产业和大中城市打工的2.3亿人外,还有1.5亿劳动力处于绝对失业状态,目前仍滞留在农村。这就意味着在“十五”期间,我国至少有1/3的农村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可见,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 以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为例 2013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 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 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 人口政策的失误,导致农业人口及其劳动力数量增长过快,规模过大 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形成的原因 技术进步、机械化水平提高导致的劳动力剩余 城镇化水平不高,乡镇企业发展困难,吸纳劳动力少,劳动力转移压力大 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及其二、三产业的转移 人口 技术 城镇水平 经济结构 1 2 3 4 5 以产业结构不合理表现出来的农村社会分工的不彻底性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深层次原因 产业结构 高级城市化 部门转移:即由农业部门向非农产业部门的流动。 空间转移:即由农村转向城市,从当地农村转到外地农村。 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途径 交叉转移:在空间转移中,从此地转移到彼地,可以从事农业、非农业等活动;在产业转移中,可能就地、就近或到外地从事非农活动 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特点 从转移地域看,以就地转移与农村内部转移为主,具有较强封闭性 从转移产业看,以农村工业部门为主 从转移方式看,以兼业型为主 从不同区域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性(主要向东南沿海转移) 3 2 1 转移劳动力的 人力资本较高 中西部地区是 主要输出地 具体表现如下 转移量平稳增长 4 跨省转移地主要是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 5 就业主要在第二三产业 6 转移的组织性有所增强 C D B A 大量有知识、有技能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出农村,导致留守农耕的劳动力和种田质量下降。 由于农村年轻人外出,农村老年人口比例明显上升,加快了农村人口的老龄化。 加重了城市就业和管理的负担。 给人口管理增加了难度。 E 给社会治安带来许多问题。 三、剩余劳动力转移困境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模板来自于 *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