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早期建筑(下).ppt

  1. 1、本文档共1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珞珈山上最早的人工建筑物——彤云阁(曹操庙)。八十年代在此修建天空电离层观测站。;;;任凯南;;;;;;;;;半山庐为两层砖木结构住宅建筑,1932年开工,1933年竣工,建筑面积507平方米,工程造价2.03万元,由胡道生合记营造厂中标承建。 半山庐高约7米,由两个阳台将三栋两层的楼房连缀而成,中间一楼伸出一个装饰性屋檐为入口,八个飞檐毫无雕饰讲究,整栋楼用色简拙,皆青砖墨瓦,外表极显质朴无华之能事,与珞珈山的苍秀山势混为一体。据说,半山庐的选址与建筑,是武大一位研究易经的教授所设计,虽依山而建,但庭前却异常开阔平坦。;;郭斌佳;抗战爆发前,赵师梅、陈恭禄、郭斌佳、缪培基、李先闻、朱利安·贝尔等年轻有为的教授先后在半山庐居住多年,他们在此挑灯夜战,禀烛神思,许多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外的空白,使国立武汉大学声誉日隆。     这是一幢两层洋楼,专供单身教授居住的宿舍,踞山腰,深隐松林中,蝉唱虫吟,萤火点点,饶有诗意。我与陈恭禄教授住楼上,郭斌佳教授住楼下,另有其他二位教授。每日三餐同席用膳。汉口市长吴国桢常来访斌佳谈天,得与相识。半山庐面对图书馆、文学院、法学院、理学院和学生宿舍。工学院正在施工。兼采宫殿式与西洋式之长的建筑,典雅堂皇。蓝色琉璃瓦掩盖浅黄色的高墙,在晴空一碧下显得和谐悦目。东湖在侧。微波荡漾,水色山光益增艳丽。每当黑夜岑寂,湖面一平如镜,反映高悬的明月,闪烁的繁星,漫步沙滩,有如置身仙境,忘却世事的烦嚣。 ——缪培基:《王世杰、武汉大学与我》 1938年春夏,武大西迁四川乐山,国民政府在珞珈山开办军官训练团两期,由蒋介石亲任团长。其间,蒋介石、宋美龄及其心腹要员们都曾寓居于半山庐,李宗仁等九大战区长官在珞珈山军官训练团集训,促进了全国抗日力量的团结和统一。;;    国立武汉大学第一教职员住宅区,号称“一区十八栋”,大部分建筑于1930年11月开工,1931年9月竣工,每栋楼均为三层砖木结构,建筑面积约为一两百平方米,工程造价约为1.5万元左右,由汉协盛营造厂中标承建。“一区十八栋”最初共有8个单栋和10个双栋,可住28户人家;抗战期间,有1个单栋被侵华日军拆毁;抗战胜利后又加盖了3单1双4栋房子,“十八栋”也就最终演变为21栋32户,但习惯上仍称作“十八栋”。;;;;;;;    ……第一期竣工的教职员住宅区位于珞珈山之阳。熊总务主任在我半年前到校时预留双并式的洋房一幢,与刘笃生教授夫妇分住,各有大门进出。楼下有客厅饭厅。楼上有卧室书房浴室,底下层有厨房和工人房。新自欧洲回国,得此住宅,甚感满意。洋房高踞山顶水塔下面,俯瞰东湖碧水,远眺前方山峦。湖滨的广袤田野铺着金黄色的油菜花,迎风摇曳,白鹤飞翔,构成一幅美丽的图画,晴天我循小径步行越山顶而下,绕过半山庐去法学院上课。下雨天则乘校方所备小轮车往返,交通称便。 ——缪培基:《王世杰、武汉大学与我》;;;珞珈山水塔,又叫八角亭,是一栋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两层八面建筑,由萨克瑟设计,高16.5米,1931年4月开工,9月建成,10月投入使用,造价3万元,由汉协盛营造厂承建并赠送给武大。由于汉协盛在珞珈山新校舍一期工程中亏损严重,经武大建委会研究,决定将建水塔的3万元大洋如数付给汉协盛。 水塔的下层是水池,可以储存400吨生活用水,日平均供水量700-1000吨;上层是阁楼,可以观光,上下层有旋梯相通;屋面是两层八角飞檐,铺孔雀蓝琉璃瓦,建筑风格与校园中心区的早期建筑一致。 珞珈山水塔的建成,成为武大新校舍能够投入使用的一个重要保障条件。当时,武昌城内还没有自来水,珞珈山水塔建成后,武汉大学也由此成为武昌地区第一家用上自来水的单位。;;;;;;;;;;;;;;;;;;;; 武昌城外的武汉大学区域,应该算得是武汉三镇的物外桃源吧。     宏敞的校舍在珞珈山上,全部是西式建筑的白垩宫殿。山上有葱茏的林木,遍地有畅茂的花草,山下更有一个浩渺的东湖,湖水清深,山气凉爽,而临湖又还有浴场的设备。离城也不远,坐汽车只消二十分钟左右。太平时分在这里读书,尤其教书的人,是有福了。     在校舍之外,有不少的教员宿舍,点散在山上,大都是三层楼的小洋房,有良好的卫生设备,冷热水管,电气电话,一应俱全。这些都是由学校自备发电机或总站来供应的。有人说,中国人在生活享受上不如外国人。但如到过武汉大学,你可以改正你的观念:在这个地方,在生活享受这一点上,那些擘画者们,至少是把外国人学到了。     武汉成为了抗战司令台之后,武汉大学疏散到四川我的家乡乐山县城(旧时嘉定府城)去了。剩下的校舍成为了军官训练团的团部。于是这儿便成为警戒区,或者也可以说是紫禁城了。“最高”兼任着团长,陈诚任副团长,较大的几座教员宿舍便成了他们的官邸。戒备是很森严的,没有“特别通行证”或各种交通工具

文档评论(0)

junjun3747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