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昙华林的历史、文化与建筑 孟凯 建筑学1003班 U201014760 2013年5月5日 第一部分:昙华林地区的历史,包括昙华林的形成、周边街巷、山脉名字的由来,和发生在这里的往事 第二部分:昙华林的文化,主要包括这里的古城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街巷文化等 第三部分:主要讲述昙华林地区主要的历史建筑 第一部分:关于昙华林及其周边地区的历史脉络 昙华林的形成及由来: 昙华林,位于老武昌的东北角,地处城墙内的花园山北麓与螃蟹岬(亦名城山)南麓之间,随两山并行呈东西走向。历史上的昙华林是指与戈甲营出口相连的以东地段。1946年,武昌地方当局将戈甲营出口以西的正卫街和游家巷并入统称为昙华林后,其街名一直沿袭至今。现昙华林街东起中山路,西至得胜桥,全长1200米,是明洪武四年(1371年)武昌城扩建定型后逐渐形成的一条老街。 周边主要街巷的由来的考证: 昙华林:关于昙华林这个名字的由来有两种解释: 一说是巷内有花园,大多种植的是昙花,因为多而成林,加之古时花与华是通假字,故而得名。第二种说法,巷内多住种花人,一坛一花,蔚然成林,后来“坛”讹为“昙”,遂有昙华林。此外,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及昙华林名字的由来可能跟附近佛教寺院的兴盛有关。 戈甲营:戈甲营是武昌区一个纯居民社区,社区历史悠久,民风纯朴,因明末清初时一崇姓藩王在此建王府及兵器库并存放大量兵戈战甲而得名戈甲营。现在社区内仍有很多清代、民国时期的楼阁、牌匾,有辛亥革命时的“日知会”,天主教会圣约瑟学堂及北伐时在此建立的革命军军部等。 螃蟹岬:位于昙华林与中山路之间,山体东西长1.8公里,东抵中山路、沙湖路段,西至得胜桥,隔路与右紫金山相望,面积十万平米,海拔57米。因为山体东端呈蟹钳状,故名。武昌古城垣曾沿此山脊而筑,所以也叫城山,现如今部分地区仍有城墙遗迹。 凤凰山:凤凰山位于解放路北段东侧,东至得胜桥,西接解放路,南邻武昌实验中学,北挨中山路,面积2万平米,海拔44.9米。三国吴黄龙初年,夏口言凤凰现,因名山。凤凰山有孟母墓、孟宗宅、孟井、孟宗哭竹生笋处、孟孝感庙、孝感王祠、凤凰山炮台等遗迹。 花园山:也叫崇府山,明朝初年朱元璋把自己的第六个儿子朱桢封为楚王,建治武昌,史称楚昭王,楚昭王的第五个儿子朱孟炜被封为崇阳靖简王,王府设于此处,所以叫崇府山,因为此山的东边一代当时是王府的花园,所以也叫花园山。 胭脂山:根据《明·一统志》记载,胭脂山以“其土色赤故名”为了疏通武昌老城内南北部交通,1936年劈胭脂山为东西两段,从中修建南北向通道,既胭脂路,后来在此大量建房,今天基本上已经消失在市井之中。 有关昙华林的历史 革命: 吴禄贞主场花园山聚会 吴禄贞是当时湖北新军全军总教习,1903年5月中旬,吴禄贞等人在武昌花园山设立秘密机关,以聚会的方式开展革命策划活动,时日一长,花园山成为了革命活动的据点,军学两界人士,莫不以到花园山聚谈为时尚,到此聚会的留学生、学堂和军营的知识青年和进步人士达400人之多,当中的很多人成为了后来武昌首义的领导者和参与者。 1905年,刘静庵在武昌花园山曾家巷中华圣公会组织了日知会,成为了后来著名的革命团体。 文化教育: 文华大学: 1871年,美国基督教圣公会在昙华林创办了一所寄宿学校,取名文华书院,1903年文华书院创办大学部,是近代中国最早的高等教育之一,1924年改名华中大学,1951年改为公立华中大学,1952年改制为华中高等师范学校,1953年定名为华中师范学院,1985年更名为华中师范大学。在50年代初期,华师从昙华林迁至今天的桂子山,后来昙华林这一带成为了新成立的湖北中医学院的校区。 仁济医院和同仁医院 仁济医院: 1861年,英国公理宗伦敦会传教士杨格非在戈甲营建礼拜堂,后又办一诊所,1868年,诊所迁往昙华林并扩建,1883年改名为仁济医院,后来更名为湖北医院,就是今天湖北省中医院的前身。 同仁医院: 1876年,美国圣公会在武昌府街口(今天的青龙巷)创办武昌圣公会医院,1891年迁至昙华林,成为文华书院的校办医院,1918年迁至今天的彭刘杨路247号,改称武昌同仁医院,建国后改名为武汉市第三医院。 中国近代图书馆学科的开端 在20世纪初之前,中国还没有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当时文华书院的美籍教员韦棣华女士决心在此筹建中国第一座公共图书馆,经过韦棣华女士多年的努力,1910年,近代中国第一所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在昙华林诞生,并取名为“文化公书林”,韦棣华女士意识到光有公共图书馆并不行,为了在中国普及文化教育,需要有培养图书馆学科的人才,因此,韦棣华女士在中国创办了图书馆教育,近代中国的图书馆学科也在昙华林这里诞生。 1920年,韦棣华女士和中国第一个图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