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发展历程简介.pdf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发展历程简介.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发展历程简介.pdf

教学参考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发展历程简介 但世辉 ,陈莉莉 (襄阳市东风中学,湖北襄阳 441004) 摘要:以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为背景,回顾了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 的发展历程 ,描述了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反应机理及实际 应用,并对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必威体育精装版进展做了展望。 关键词: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格氏试剂;赫克反应;根岸反应 ;铃木反应 文章编号: 1005—6629(2012)1—0076—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2010年诺 贝尔化学奖授 予了美 国化学家理查 弄醒碳原子,使它变得勤快起来,愿意与其他碳原子反 德 ·赫克和根岸英一以及 日本化学家铃木章,以表彰他 应。 们在有机合成领域中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的卓越 1901年,法国科学家格林纳发明了_一种试剂,他将 贡献。细观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其实有两个关键:活 镁屑放在无水乙醚中,滴加卤代烷,卤代烷与镁作用生 化碳原子的物质 (如镁、锌、硼等)和钯催化剂,这两个 成有机镁化合物,这种有机镁化合物称为格林纳试剂, 关键部分就像是剪刀和针线,活化物质在合适的部位 简称格氏试剂,一般用RMgX表示。实际上,格林纳是 把碳键 “剪断”,钯催化剂则把碳键重新 “缝合”,而上 将一个镁原子接在了一个他希望使之活性增强的碳原 述科学家则化身为妙手裁缝,亲手指挥了这一反应过 子上。由于镁最外层有2个 电子且极想失去,因此在和 程并不断地进行优化。因此可以说,钯催化交叉偶联反 碳原子相遇时它便强行将电子塞给了碳原子,使碳原子 应近40年的发展历程就是一段 “剪”出来的反应史。 核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云的负电荷数不均,活性大大增 1 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的序幕一一格氏试剂 强,可以与很多的碳原子相互反应以合成新物质。 众所周知,碳是构成生命和有机大分子骨架的基 格氏试剂的发明将有机合成技术向前推进了一大 本元素。在合成有机大分子的过程中,经常需要把一种 步,使得合成烷烃、醇、醛、羧酸等有机物变得十分简单。 分子的某个碳原子与另一种分子的某个碳原子连接起 为此,格林纳也获得了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格氏 来,但实际情况却是:有机分子中的碳原子已经与周围 试剂的另—重大用途是将碳原子进行偶联以增长碳链, 的氢原子或其他原子共享电子达到了稳定状态,从而 为大分子的合成拉开了序幕。但是,格林纳的方法让碳 变得很懒惰,不愿再发生反应。化学家的任务就是去 原子变得太活泼了,反应无法控制,在制造大分子的过 道对称守恒原理得到世界的公认,获得了肯定的评价, 们曾这样赞誉福井所走过的化学求索之路: 他们两人共同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人们认为福井的前 他用心灵去拥抱大 自然, 线轨道理论为了解分子反应能力和反应过程提供了强 他以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勤劳向大自然求索; 有力的理论武器;该理论概念明确,图像清晰,为实验 他凭借学习与思考,双翼起飞, 研究人员提供了良好的理论模型。诺贝尔奖颁奖大会 终于走上了’。。一条化学创新之路, 宣布:“好的理论模型为实验研究人员提供了指导并给 获取了丰收的硕果 ! 他们节省了时间。福井和霍夫曼两人的理论是我们对 化学反应过程认识进程 中的里程碑……,这项研究成 参考文献: 果,对进行新的理论研究工作是个鼓舞。” 1【J【日]福井谦一著.那日苏译 .学问的创造 M【J.石家庄:河北科技 可见,福井谦一所创立的前线轨道理论对于现代 出版社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