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讲 命题逻辑.ppt

  1. 1、本文档共1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1章 命题逻辑 1-1-1 命题、逻辑联结词与真值表 1-1-2 命题公式与真值函数 1-1-1 命题、逻辑联结词与真值表 一、命题的基本概念 能判断真假而不是可真可假的陈述句。 真值:命题表达的判断结果。真值只取两个值:真或假。 真值为真的命题称为真命题,真值为假的命题称为假命题。 真命题表达的判断正确,假命题表达的判断错误。 任何命题的真值都是唯一的。 (16) 天气多好啊! (17) 他来了吗? (21) 我正在说假话。 例1 证明 R→S是P→(Q→S), ¬R∨P,Q的有效结论。 证明: ⑷ P→(Q→S) ⑶ P ⑸ Q→S ⑹ Q ⑺ S ⑴ ¬R∨P P T⑴⑵I P T⑶⑷I 分离规则 P T⑸⑹I ⑻ R→S CP⑵⑺ ⑵ R P(附加前提) 分离规则 附加前提证明法 例1 证明 R→S是P→(Q→S), ¬R∨P,Q的有效 结论。 令 S={P→(Q→S), ¬R∨P,Q} 证明S演绎出R→S R →P P→(Q→S) R →P ? R→(Q→S) ¬R∨¬Q∨S (¬R∨S) ∨¬Q Q ? ¬R∨S R→S 中间结论 S演绎出R→S 的过程 演绎法与证明 (P→(Q→S)) ∧(¬R∨P) ∧Q ? R→S 是等价的。 基本蕴涵式 等价式 定理4.2 设S为公式集,B是一个公式,S能演绎 出B的充要条件是:B是S的逻辑结果。 定理4.3 设S为前提公式集合,B和C是两个公式, 若S∪{B}能演绎C,则S演绎出B →C。 设S={A1,A2,…, An },则 S∪{B}= ={A1,A2,… ,An ,B}, 说明如果证明的结论是一个条件式,则可以将 前件作为前提之一,后件作为结论。 前件B称为附加前提,附加前提引入 反证法(归谬法) 定义4.3 设A1,A2,… An是n个命题公式,若A1∧A2∧… ∧An 是矛盾式,则称A1,A2,… ,An是不相容的。否则,称其为相容的。 取结论的否定作为前提引入到证明中,希望推出 矛盾的结论。 定理4.4 A1∧A2∧… ∧An?B当且仅当 A1,A2,… ,An ,¬B是不相容的。 A1∧A2∧… ∧An→B ? T A1∧A2∧… ∧An∧ ¬ B ? F 反证法(归谬法)的理论依据 ? ¬ (A1∧A2∧… ∧An)∨B ¬ (A1∧A2∧… ∧An∧ ¬ B) ? ? T ? T 例3 证明 S={A→B, ¬(B∨C)}演绎出¬A 采用反证法(归谬法) 证明: ⑴ A→B P ⑵ A P(否定结论引入) ⑶ B T⑴⑵I ⑷¬(B∨C) P ⑸¬B∧¬C T⑷E ⑹¬B T⑸I ⑺ B∧¬B ? F T⑶⑹E ⑻¬A 定理4.4 例2 证明 (P∨Q) ∧(P→R) ∧ (Q→S) ?S∨R ⑴ P∨Q 证明: ⑵ ¬P→Q P T⑴E ⑶ Q→S P ⑷ ¬P→S T⑵⑶I 假言三段论 ⑸ ¬S→P T⑷E ⑹ P→R P ⑺ ¬S→R T⑸⑹I 假言三段论 ⑻ S∨R T⑺E 使用反证法 ⑴ ¬ (S∨R) P ⑵ ¬ S∧ ¬ R T⑴E ⑸ P→ R P ⑶ ¬ S ⑷ ¬ R ⑺ Q→S P ⑹ ¬P T⑷ ⑸I ⑻ ¬Q T⑵I T⑵I T⑶⑺I ⑼ ¬P ∧¬Q ⑽ ¬(P ∨Q) ⑾ P ∨Q ⑿ ¬(P ∨Q) ∧ P ∨Q ? F 例2 反证法证明 (P∨Q) ∧(P→R) ∧ (Q→S) ?S∨R 论证的方法可以分为:真值表法,直接法,间接法 直接法:由一组前提经P规则,T规则演绎出有效结论 间接法: (1)附加前提证明法 (2)反证法(归谬法) 定义4.3 设P1,P2,…,Pn是A1,A2,… Am中出现的原子命题变元,若A1∧A2∧… ∧Am 是矛盾式,则称A1,A2,… ,Am是不相容的。否则,称其为相容的。 ⑴ P→R P ⑵ P∨Q→R∨Q T⑴I ⑶ Q→S P ⑷ R∨Q→R∨S T⑶I ⑸ P∨Q→R∨S T⑵⑷I ⑹ P∨Q P ⑻ R∨S T⑸⑹I 例2 证明 (P∨Q) ∧(P→R) ∧ (Q→S) ?S∨R 证明: 例5 “如果天下雨,春游就改期,如果没有球赛, 春游就不改期。结果没有球赛,所以没有下雨。” 证明这是有效的论断。 证明: 令 A:天下雨; B:春游改期; C:没有球赛 符号化前提和结论, 前提: A→B, C→¬B,C 结论: ¬A 例6 “如果学生学习努力,他们的父亲或母亲就 高兴。若母亲高兴,学

文档评论(0)

xuefei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