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城中村传统宗族文化的重构-地理学报.PDF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城中村传统宗族文化的重构-地理学报.PDF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城中村传统宗族文化的重构-地理学报

第70 卷第12期 地 理 学 报 Vol.70, No.12 2015 年12月 ACTA GEOGRAPHICA SINICA December, 2015 城市化进程中广州城中村传统宗族文化的重构 1, 2 3 1 陶 伟 ,程明洋 ,符文颖 (1. 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2. 华南师范大学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 广州530631 ;3. 北京富达尔城市发展研究院,北京 100029) 摘要:祠堂是中国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传统的宗族文化经历着重构。 以广州城中村猎德、珠村内的祠堂及其所承载的宗族文化为考察对象,运用空间句法理论对两 个代表性祠堂的空间形态特征与村民生活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系进行阐释后发现:①祠堂空 间作为承载传统宗族文化的“场域”,其空间形态与村民行为模式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重建后 的猎德祠堂为了适应新的功能需求,在空间形态上呈现出与珠村古祠堂明显的差别;②在转型 时期宗族文化的重构体现在祠堂传统的祭祀活动正在逐渐被娱乐活动所取代,休闲和宴席成 为村民在祠堂中的主要活动事项,与古祠堂相比,猎德新建祠堂已成为一个面向社会的盈利性 场所;③作为宗族文化景观的代表,祠堂空间形态演变反映出村民行为模式的改变,正是宗族 文化衰退、重构的直观明证;④20 世纪以后在夫妇制家族时代,村民的宗族意识在逐渐衰退, 尤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当村落整体文化环境及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发生巨变时这种 衰退会加速。对承载传统文化的“场域”和聚落环境的探讨不仅为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的保护 和城市更新提供了有益启示,也为深层次理解建筑及其环境的“文化基因”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快速城市化;广州城中村;空间句法;祠堂;宗族文化 DOI: 10.11821/dlxb201512010 1 引言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社会变革的不断推进,建筑形式在不断地发生着改变、演替, [1] 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那样,建筑类型的演进也符合 “适者生存”的原则 ,建筑类型的演 化进程也是人类文化演化进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特定类型建筑的研究在不 [2] 同历史时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祠堂是中国传统宗族文化的典型代表 ,在快速城市化的 影响下,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没,传统宗族文化也逐渐消逝于城市化的浪潮中,对祠堂 展开的研究可使更深刻地理解其形态特征演化与宗族文化变迁之关系,更有助于深刻窥 见快速城市化对乡村及其文化重构的影响。基于对祠堂空间形态特征和村民行为模式转 变的探讨,本研究以期对在城市化和宗族文化重构过程中 “如何保护中国传统文化”进 ① 行反思,同时也将 “社会建筑学”(Sociological Architecture)的反身性思维模式 引入到 [3] 讨论中 。 中国宗族文化的延续在历史长河中从未出现过间断,但其传承的区域重心却发生过 [4] 偏移。吕思勉先生通过历史学分析得出“聚居之风,古代北盛于南,近世南盛于北” 的 收稿日期:2014-12-30; 修订日期:2015-09-2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Foundation: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 作者简介:陶伟(1971-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