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pdf

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pdf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pdf

2016年 第 6 期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 . 6, 2016 第 4 1 卷 JOURNAL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 General No . 207 (总 第 207期 ) (Social Sciences ) Vol .41 关于“童心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再反思 钱淑英 (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浙 江 金 华 321004) * 摘 要 :“童心论”和“教育工具论”作为“十七年”儿童文学的重要理论话语,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和 新时期遭遇的命运各有不同。理论界对此展开的批判与反思,与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密不可分。“童心论” 和“教育工具论”分别指向的儿童立场问题以及儿童文学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触及儿童文学理论的一些基本 内核,仍有重新探讨的空间。它们在政治立场和儿童视角之间、教育性和趣味性之间产生的缝隙里,蕴含着从 传统指向未来的历史反思价值。 关 键 词 :“童心论” 教育工具论” 十七年”;新时期;历史反思 中图分类号:E 0 6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1001-5035(2016)06~0044^)7 谈及“十七年”儿童文学的理论话语,我们自 单化判定。 然会想到“童心论”和“教育工具论”。在二十世 进入新时期以后,中国儿童文学界对“童心 纪五六十年代,“童心论”遭到批判,“教育工具 论”与“教育工具论”的反思与讨论,似乎已经有 论”盛行一时;而在文革结束后,这两种观念又在 了文学史的定论。然而政治目标与文学理念之间 重新评价的过程中拥有了相反的命运,前者被平 产生的缝隙,仍留给我们言说和探讨的空间。笔 反,后者被否定。这样的变化与反拨,与社会意识 者认为,这两种观点所体现的对于儿童视角的倾 形态紧密相关。马克思说:“不是人们的意识决 斜,实际上就构成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文 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 学极具探讨价值的理论话语。不管外部的政治环 的意识。” [1]任何作家和批评家都受到所处时代 境多大程度上影响了理论与创作的现实形态, 意识形态的制约和支配,他有接受、改变、拒绝的 “十七年”儿童文学在观念的提出与实践的探索 选择可能,但无法完全摆脱这种意识形态。 上都显示出了不容忽视的成效。因此,结合当下 “十七年”时期的儿童文学理论建设,在艺术 儿童文学的发展现状,再一次贴近“十七年”儿童 规律的探索之外,承载了太多政治性的要求,这是 文学的理论现场,既有必要,也有意义。 当时儿童文学批评家们难以摆脱的命运。然而, 一、“童心论”:在政治立场与儿童视角之间 当我们身处这一价值体系之外,又很容易形成极 端的批评,认为艺术观念被政治运动所左右,是不 在“十七年”儿童文学理论话语中,“童心论” 可理解的行为。倘若我们从尊重历史的前提出 是一个不可不提的关键词。从学术概念的角度来 发,站在今天的价值立场,对过去的文学时代进行 看,我们发现,当时的儿童文学界并没有人对何为 客观分析与学理阐释,就可以避免非此即彼的简 “童心论”进行过系统的理论阐述,只是在彰显儿 * 收稿日期:2016-09-28 作者简介:钱淑英(1977 -),女,浙江金华人,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基金项目:浙江省高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