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声调是怎样形成的? 王立 ???????汉语是有声调的。“搭、达、打、大”是普通话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声调起区别词义的作用。在别的声调语言里,声调能区别词类和语法功能。古汉语“语”、“雨”、“泥”、“间”等读去声是动词,实际上就是区别词类的作用。这是声调产生的一个原因。彝语凉山语nga(我)改变声调,表示不同的格。藏语里的格助词i、is本来声调不同(-s不发音),但助词位置读轻声,就没有区别了。日语、非洲某些语言的高低型重音是音节之间的音高对比,不是单独一个音节的声调。朝语本来没有声调,但一些词通过低长音与高短音的区别,起到区分词义的作用,这一点具备了声调的特征。韩国釜山方言已经产生了声调。 声调不是从来就有的。藏语创制文字大约在7世纪之前,那时还没有产生声调。8-9世纪才产生了声调。现在各方言声调数目不一:拉萨话有高平(f),低升(v),高降(h),低升降(w)4个声调以及轻声。安多方言没有声调。在大大小小的方言中,藏语声调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发展轨迹都保存着,如同活化石。这为我们认识声调语言的发展历程,是直观的、明确的、活的证据。 藏文字母发音举例: daf?taf?tav?nav (第3组) daf是清音不送气,等于汉语“搭”。taf是清音送气,等于汉语“它”。tav古读浊音,现读低调送气音,有上、前加字时读低调不送气音。鼻音nav是低调,有上、前加字时高调。清浊对立消失,变为清音送气与不送气对立,这是汉语普通话、藏语拉萨话共同的规律。原来的清声母字读高调,浊声母字读低调,如藏语拉萨话的daf和tav。又如汉语的阴平字“支”与阳平字“吃”也体现了完全相同的规律。实际上,汉语、藏缅语族、壮侗语族、苗瑶语族都有一致的规律,只不过发展速度不同,如汉语吴方言和藏语安多方言现在仍有浊塞音。藏语的上、前加字是表示复辅音的,复辅音消失的过程,能影响声调的产生。别的语言中也有实例。 ?? ?藏语7世纪时有-m、-n、-ng、-p、-t、-k、-s等韵尾,现在作为后加字或再后加字,-p仍发音,-k口语一般不发音,连读及书面语发音,-t、-s不发音。带-p、-k、-t、-s的音节读降调。这类韵尾发音,相当于汉语古音及方言的入声;这类韵尾不发音,接近汉语的去声(当然还有声门堵塞的效果)。反过来说,以塞音收尾,就是入声。-p、-t、-k弱化,成为喉塞音(音标是问号少一点),再发展就是失去喉塞音,成了拉萨话中的降调——宋元明时期汉语官话方言就处在塞音韵尾-p、-t、-k→喉塞音韵尾→喉塞音脱落的变化过程中——藏语还没有发展到这一步。高降调类似普通话去声,低升降调是低升调急促下降,类似日语中a为促音收尾(吸气音)的发音方法——a发到一半,声门堵塞,停止发音动作。领悟到这个窍门,低升降调就好发了。 ??????元音的松紧、长短也能决定声调。广州话元音有长短对立,如/1a:p/腊,/1ap/立;/ta:i/带,/tai/帝。双元音/ai/的前一个a也有长音、短音的区别。王力教授认为上古汉语分平入两类,再各分为长、短,进而变为四声。这可以用来解释很多演变实例。上古阴声字与入声字押韵,是因为阴声字上古为长入,中古多数变为去声,长入与短入押韵就顺理成章了。 南朝时,汉人注意到汉语有声调的差异,在这以前未见文字记载。汉语何时产生声调,也就难以知道了。六朝时,汉语四声为平、上、去、入。据今人研究,平声为中平调,上声为高平调,去声为低平调——与通常理解的四声截然不同!梵语有低平、高平、高降三个调,音译译作汉字时,低平调用去声字,如《大唐西域记·卷一》目录有“屈霜你伽国”,“霜”注去声,即原文为低平调。高平调用上声字,如《星曜经》提到梵文somavara(星期一)音译为“苏摩”,“苏”字边上注有小号的“上”,即梵语里这个词的so音节为高平调,用汉语读时,“苏”字一定要读上声。(古代用汉字表示梵文字母的发音,不论汉字原来是第几声,一律读上声,因为梵文字母名都读高平调。)古代译梵文的字音多么严谨!为了一一对应,有时专门造字,规定它读什么声调。入声的具体情形无法确定。日、朝、越语借的汉字音,保留了入声。如“学”,日语gaku,朝语hak,越语hoc,表明中古时汉语发音一定有k韵尾。“一”日语读ichi,朝语il,韵尾实际是t。“十”日语读ju(久),朝语读ship,日语的-p变成了-u。 ? ?现在的山西、河南一带自上古以来一直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交汇点。客家人的故乡就在中原。现在,这一带的汉语既有复辅音,也有入声。有人说河南话比北京话还接近普通话,不少朋友对我说“一点不错”。东周、东汉、魏、西晋、北魏、北宋等在河南建都,河南话是官话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当时就是官话。考察洛阳、开封及南京的语音演变史,可以作为汉语语音变化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