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金士焯.doc

浅谈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金士焯.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山水画的继承与创新 金士焯 关键词:章法.造境.透视.三远法.画论.美术史 内容摘要:首先,继承与创新,这是中国画创作规律中一个不老的课题,也是中国绘画发展史上经常碰到而且又反复争论的一个课题,是当今画坛每个人都无法逃避必须直面的问题。历朝历代的画家、风格、师承、流派、画论、画评,都脱离不开继承和创新这个范畴。其次,继承与创新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有继承才谈的上创新,论创新必然涉及继承传统。李可染先生说:“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功力打出来”。说的就是继承与创新。一千多年前,范宽说过:“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更是对继承与创新做的最绝妙的注解、阐释。 再次,继承与创新,是一个巨大的历史课题,妄图把它完完全全的解释清楚是不可想像的。本文通过从自己在多年的临摹,写生,创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入手,试图阐明在山水画学习过程中,继承与创新的重要性及其独特性。 中国画,尤其是中国山水画的创新,有从西方进行置换借鉴的可能吗?表面上看是有的! 比如说:“打轮廓,打形”。也的确能让初学者简单明了的掌握西画的基本艺术规律,比如说:“透视”。像我们这麽大年龄的很多人在学习绘画的时候,一上手学的就是:怎样画几何形体?什么是“透视”?之后的瓶瓶罐罐,石膏头像,一直到人体组合,也总离不了“透视”,而且大有愈演愈烈,不肯罢休之势。表面上看是行的通的,那么表面之下行吗? 我认为:严格说来,西方的艺术规律在中国画里面是行不通的!就拿“透视”来说,那是有它独特的社会、历史、文化、哲学之背景的。它所依托的并非单纯的绘画美学,而是在西方的建筑、秩序、数学、哲学的大树上面开出的奇葩。古希腊欧几里得所著之《几何原本》,被尊为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座宏伟的演绎推理大厦,是世上最美丽的逻辑剧本。号称是一部事物秩序之书,一部空间理性的黑夜之书,一部想探索上帝存在的形式之书。我想:这可能是我们学素描几何形体、透视,画那些苦躁的瓶瓶罐罐时无论如何也想不到的,怎就一句透视了得?同样,中国的文化传统,那些渗透到中国人骨头里的东西,也不是西方人简简单单就能弄明白的。比如说妇孺皆知的梅、兰、竹、菊;比如说“林泉之心”。既然谈到继承传统,那麽传统在哪里?君子之所以爱夫山水者,其旨安在?丘园素养,所常处也;泉石啸傲,所常乐也;渔樵隐逸,所常适也;霞鹤飞鸣,所常适也;尘嚣僵锁,此人情所常厌也;烟霞仙圣,此人情所常愿而不得见……然则,林泉之志,烟霞之侣,梦寐在焉,耳目断绝,今得妙手,蔚然出之……此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此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本意也。在这样的从“适我性情”出发而欣赏山水画的意识下,不简简单单的一个“透视”!没了那种统照寰宇的心胸,散淡逍遥的心态,山水画也就不能成为山水画。从这样的心态需求下所产生出来的对山水画要求“盖身即山川而取之”。这与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讲和谐、物我两忘,不是对立的,这样才是“卧游”“神游”的心态,也是经营位置、布局的审美心理规定。这样山水才不再是险阻,不再是简单的物象。“五岳寻山辞远,归来常做五陵游”,地不论远近,趣存乎心境,美感的追求可以高过任何体力上的辛劳,亲情的呼唤,或是国家责任的压力,让人摆开一切,尽情尽兴地投入其中,欣赏观览一番。这样与现实生活就松离开来了。去的并不是一般日常、居住工作的地方,做的也不是平时在社会网络中该做的事,人的社会性身份、角色、功能、责任统统放下来,恣性恣意的欣赏美景,品味生命,这时的人生是超越性的,“扬帆去采华,挂席拾海月,溟涨无端倪,虚舟有超越。”超越!就是超越!红尘之外的青山绿水,俗世之上的神仙仙境,才是精神的归宿,这样的人是隐者、逸者,这样的人画出来的画,当是逸品。 前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决定于审美主体也就是胸襟,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说:“以林泉之心临之则价高,以骄侈之心临之则价低”,是有深刻含义的。在宋理学的统治下,循规蹈矩的禁锢导致了人们心灵上的反叛,导致了逃避现实社会和复杂纷纭的人生向浪迹山森寄情林泉,这种“林泉之心”并不是完全的消极的出世,而是在对山川林泉的审美观照中寄托了对人生的追求与理解,“身即山川而取之”,正是以“林泉之心向临之”的结果,相类似的观照方法在先秦时已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仰观俯察”,五代两宋时期,荆浩提出了“远取其势,近取其质”的观照方法,强调出了质势,可以这么说,在以后的很长时期内,很多画家、评论家评论的山水画论,在山水画注重对“质、势”这两个方面,做了无数的解释、演绎,但是总觉得不如荆浩“远近、质势”来得地道、纯粹。每每翻开画论:皴法、水法、树法、石法、烟云法、点景法、道路法、亭榭法、人物渔樵法触目皆是。山川景物就没有一样东西漏过去的。我真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文档评论(0)

dsdmlwz1v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