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燕瑾火线剧社女兵日记》序.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刘燕瑾火线剧社女兵日记》序

《刘燕瑾火线剧社女兵日记》序   一 这是一部青春的日记,关于成长,关于友谊和爱情,关于烦恼和痛苦及其驱除与疗救,以及战争环境里内部斗争的磨炼…… 日记作者刘燕瑾,八路军冀中“火线剧社”的女兵,1938年入伍,1939年入党。日记历时五年,从1943年至1947年,正是作者20岁到24岁的青年。她穿着灰色土布军装,走过历史上这一段从抗日战争敌后惨烈的反扫荡,直到国共两党内战攻守异势的转折点;既抱着为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志愿,也带着追求个人幸福的情怀 感谢燕瑾的珍惜和历史的机遇,使这部纯粹的私人性的日记,竟能经过70年时间的淘洗幸存下来。让我们得以在完全不同的语境,披阅70年前一位战士―少女的灵魂。注1 这不是文学作品。原汁原味的生活、思想、感情以至语气,没有任何艺术加工,更谈不上雕琢 燕瑾生于1923年。15岁,只读到初中二年级,辍学去冀中抗日根据地参军。据说当时因年幼“长得又漂亮”,分配到剧社学习表演。看她5年后开始的日记,叙事抒怀不仅都能达意,每每生动鲜明,而且在“戎马倥偬”――行军和演出的间隙,偶有闲笔涉及自然景观,体察入微,还别有会心,透出诗情,这就属于本来意义上的“情商”包括审美能力,也可以说是文艺的天赋了。注2 这当然更不是学术著作。然而作者用笔留下的感性材料,远远超出了个人传记性叙事的范围,而于无意中以个案形式提出了有关青春期情爱教育和早恋问题,友谊与爱情、婚姻的界限问题,特别是如何对待青年的精神世界等诸多疑难问题,实际上涉及了心理学、教育学乃至社会学的课题 总之,这是一本《爱经》,中国的,上世纪40年代的,敌后游击区的。今天的年轻读者,可以从中一窥旧时少女在友情和爱情之间的内心纠结,一辨“嘤其鸣矣,求其友声”的友情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爱情的异同;如果这只能算是浅阅读的话,那么深入领会和思考,就是对于精神世界的问题,不论是思想或感情,任何简单粗暴的政治干预,不管动机多么伟大正确,都是弊多利少,对当事人的心灵会形成难以结痂的伤害 站在这部日记后面的刘燕瑾:健康,善良,热情,天真;按她自己后来说的,应当再加上幼稚和糊涂,我想这是由于不懂世故又毫无城府,导致对个别人以至某级组织盲目轻信 歌德写过两句经典的诗(译文不见得经典),“青年男子哪个不钟情,妙龄女郎谁个不怀春”,这是普遍的人性;而由此引起的情感波动也是必然的和可以理解的。歌德以第一人称写了《少年维特之烦恼》,而这一部真人真事的日记则是《少女燕瑾之烦恼》,她不是“无故寻愁觅恨”,而是如实写下了无处安排的种种心情意绪 今天的读者读这部日记,会注意到日记开笔前的1941年,17岁的燕瑾跟大她6岁的导演凌风(即凌子风)在排演话剧《日出》过程中彼此产生了好感,次年“三八节”在边区参议会演出时两人定情。但因他们恋爱没有经“组织”批准,而且凌风不是中共党员,又是从敌占区大城市辗转来的,注定至少一时不受信任,于是就这样分处千里外的延安和敌后,信件不通,燕瑾在不断被批判斗争中苦苦等待,三年后等来的却是凌风与别人结婚的消息 燕瑾的日记不仅记下了她对初恋恋人的真诚等待,也叙述了那“不断的批判斗争”对她整个精神生活的影响 感情生活――亲情、友情和爱情,对于社会的人只是精神世界的一部分。影响及于每个人包括刘燕瑾的精神生活的,还有政治生活因素,政治包括来自组织的干预,是最强有力的外因 几乎从1943年开始,对燕瑾的小整风、大整风,除了围绕她与凌风若断若续、若即若离的恋爱关系外,还纳入了燕瑾与剧社内男同志间的交往。可怕的是到了最后连燕瑾本人被迫检讨时,也提到所谓男女关系的原则高度。但“男女关系”并不属于法律范畴,却只是个模糊概念。在我们女主人公和男同志的交往中,充其量有一次被称为“王快镇的kiss关系”,剧社党组织却把她同一些男同志的友好相处,以至受到多个异性的追求,混淆一起放进“男女关系”这个大筐了 这里不得不多说几句。造成这种局面,除了中共党和军队为保持战斗力而必须制定严格纪律外,主要缘于基层如剧社的领导和群众(包括其中的许多知识分子),多半是囿于“男女之大防”的传统礼教观念,认为男女之间不可能更不应该存在两性关系之外例如友谊、友情这样的关系,似乎不同性别的人特别是青年男女之间稍显亲密的接近,都有“直奔(性)主题”的嫌疑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队伍,本来在内部是提倡“阶级友爱”,并以此为内部团结的黏合剂的注3。这种“阶级友爱”固然有“阶级”的标签,但一般认为“友爱”就是“友谊”“友情”的同义语。即使以阶级属性为前提,也不能限定在同性之间。理论上是这样,而在一进入生活实践,在男女同志之间,要么淡漠相处乃至冷眼相加,要么一旦发生了可称“阶级友爱”――友谊、友情的表现,一不留神就会在对于“友谊(情)”与“爱情”(特指性爱)界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