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上海市民接触大众媒介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世纪之交的上海,信息化进程显著加快。在此背景下,市民与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有什么变化?特别是有何突破性(非常态)变化?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于1999年11月、2000年5月先后进行了两次随机抽样(电话方式)调查,并与1997年12月实施的同类调查加以比较,获得若干重要发现。初步报告如下:
一、大众媒介的综合影响力排序变动
1997年的调查显示,大众传媒对上海市民的综合影响力(包括接触率、时间量及评价)之排序为:电视→广播→报纸。而1999年调查的结果表明,在短短的两年中,就发生了重大变化。简言之,上述状况已转变为:电视→报纸→广播。传媒市场竞争之激烈、变动之频仍,由此可见一斑
首先,看一下市民接触四大传媒的频率
1999年的调查显示,四大传媒(报纸、广播、电视、杂志)中,上海市民接触最多的仍然是电视,只有3.6%的人不看电视;接触最少的是杂志,有近38.1%的人不读杂志;广播的接触率下降最为明显,不听广播的人竟达34.1%,与杂志接近,不过,广播的稳定接触率(即“每天”与“经常”接触的比例)尚维持在50%的水准,大大高于杂志;与广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报纸的接触率一跃超过广播,只有4.9%的人不读报,其稳定接触率达79.8%,比广播多30个百分点,与电视只相差6个百分点。(详见表1)
其次,观察一下市民接触四大传媒的时间量
与两年前相比,上海市民接触四大传媒的时间──无论总量抑或单一类别量都减少了。听广播时间减少最著,约16分钟,跌进了半小时,这与上述接触率的变化相一致;接着是看电视,减少约8分钟,但仍维持在一个半小时以上;然后是读报纸,减少4分,市民每天仍花费约40分钟;读杂志减少最微,为1分钟,但因其基数最小,仍属居民接触时间最短的媒介。(详见表2)
综而言之:(1)市民接触四大传媒的时间量,出现了显著的整体性压缩。短短两年,减少近30分钟,减幅达14.6%!如后所述,一个重要原因是来自网络媒介的强力竞争;(2)在此背景下,四大传媒内部必然发生“势力地盘”再争夺、再调整的局面。不过,从时间量看,除广播损失惨重外,其他三种传媒都基本稳住了阵脚;(3)再就接触率而言,由于1999年调查和1997年调查所设置的指标不完全相同,故不宜简单比较,但大致可以推断:广播确实发生了空前的大幅度“滑坡”,而报纸却“稳中有升”,且幅度不小;(4)由此,上海传媒市场的序列模式从“电视→广播→报纸”演变为“电视→报纸→广播”。这看来不是暂时性现象──从许多发达国家的历程看,前一种为“过渡模式”,后一种为“成熟模式”(再一种为“初始模式”,即:广播→电视→报纸)。就是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准的提升,上海传媒格局似已完成了从“过渡模式”向“成熟模式”的转换
对报纸来说,这种变化令人喜出望外。尽管传媒竞争进一步激化,报纸市场不仅没有萎缩,似乎还有扩张的空间。实际上,这并非偶然。1997年调查的一个重要发现是,上海市民既青睐声像媒介,同时也没有疏远印刷媒介①。对比广播,报纸的一大优势,就在于其深度和解释力,因而难为电视所替代
但必须指出,广播固然面对严峻形势,报纸乃至电视也不宜过于乐观。1999年调查就市民未来接触各种媒介的意愿,进行了解的结果是:2/3以上(68.3%)将改变现状。具体地说,他们将更多地接触的媒介,依次为电视(34.5%)、互联网(26.4%)、报纸(23.2%)、广播(10.0%)、杂志(7.7%)。显然,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挑战传统媒体,已不是“纸上谈兵”,而成为“烽火连天”的现实。(详见表3)
二、网络媒介的崛起及其影响
1997年的调查曾考察各种媒介在上海的普及状况,当时发现:传统媒介趋于饱和,新兴媒介异军突起。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电脑和网络。当时,上海市民家庭电脑拥有率为18.3%(与日本1995年调查的同类数据22.4%比较,仅相差4.1个百分点),使用率更高达30.2%,然而,接触互联网者即所谓“网民”的人数比例很小,只占1.1%。两年以后,这一局面发生了如下变化:市民家庭电脑拥有率上升为21.1%,使用率上升为34.1%,尤其令人吃惊的是,“网民”比例急剧上升为28.9%,从微不足道的约1/100迅猛发展到超过1/4,堪称“世纪速度”!②
表4:1997-1999年上海市民拥有、使用电脑状况之比较(%)
表5:1997-1999年上海市民接触互联网状况之比例(%)
按照传播学界的共识,当一种媒介的使用者人数超过总体的20%亦即1/5以上,它就跨越了“普及”的门槛。以美国为例,为达到这一标准,广播用了38年,电视用了13年,而网络只用了5年。那么,上海呢?从1995年5月(即互联网在上海建立国际节点之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