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例谈阅读教学中的主问题设计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应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让学生深入文本,徜徉在语言文字中汲取养分,进而改变浅尝辄止、浮光掠影般的文本阅读。主问题的设计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后,提炼出主问题,起到以一当十、提挈全篇的作用。教师首先提出一个“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主问题,由此衍生辐射出多个子问题,使问题形成干与枝似的整体,建构起学生思维的框架,随着问题的深入学生逐步渗入文本,在品读、理解、讨论中感悟文章之美。课堂高效与否在于教师的提问是否精妙。笔者就阅读教学中的课堂主问题设计谈点肤浅看法 一、着眼文题,设计主问题 文题多指向文章的内容或主旨或情感等,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可以透过文题管中窥豹,设计主问题。如余映潮老师在教学《小石潭记》时,摈弃传统的串读串讲的方式,请同学们从标题《小石潭记》中任选一个字,说说文章是用哪些句子分别来表现这四个字的,并说说你的理由。学生若要能准确回答出,必得先反复通读全文,理解字词句的含义,把握文章意境,学生作为主体,充分发挥能动性,教师作为主导者,只需相机点拨。这样大气的课堂,是否妙在这一问呢? 又如《枣核》一文,作者以枣核为线索行文,教学时,可以用“作者为何以枣核为题”作为主问题开始整课的学习,通过学生的回答,点拨提问“枣核在文章中是如何串起情节的”,“除去枣核相关情节,文章多余内容可否删去”,“小小的枣核何以载动如此深沉的思乡之情”,通过这些提问逐步达成内容的理解和写作手法的感悟这一目标,即以一个主问题带动若干子问题来达成一个教学目标 二、着眼人物,设计主问题 小说或传记中的人物解读是十分重要的,直接涉及对主旨的把握,若直接对人物性格提问,学生往往会用贴标签式的词语来搪塞,缺乏情节和人物之间的联系,无法深入文本。所以,笔者在教学《三颗枸杞豆》这篇课文时,设计了“我为什么能成为植物学家”这个主问题,由此,牵涉出“我”对植物的热爱、自身的努力和三叔对“我”的影响两条线,在品读人物语言、动作、心理中把握文章主旨。又如人物传记《始终眷恋着祖国》(选自《钱学森――中国人民的骄傲》),可抓住“骄傲”一词突破全文,从“为什么是中国人民的骄傲”牵出钱学森的成就之高和拳拳爱国之心两条线,找出相应的语句和描写方法,人物性格和写作特点在逐层分析中也水到渠成显露出来 三、着眼字词,设计主问题 文章重要的文眼词句是我们读文章的“摄其精华,得其筋骨”的切入点。古人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教师如此设计问题,对于目标的达成定能事半功倍。笔者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一文时,抓住文末“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提问“你是如何理解这个闲字的”,学生结合背景知识不难理解“闲置之人”,外加写景阅读教学句“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找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由此”体味“闲情逸致”。一个政治上的闲置之人还能拥有如此的闲情,可想他的达观。这样扣住一个闲字,牵一发而动全身。又如教学苏轼的另一篇文章《江城子“你从哪些地方读出苏轼的狂的?狂在何处?狂因何而生?真狂假狂?”在怎一个“狂”字了得的提问中带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苏轼的内心 再如《老山界》结尾提到“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抓住“难”字,概括文章内容,理解人物性格。《口技》中抓住“京中有善口技者”的“善”字提问“有哪个场面让你感受到他的技艺精湛?”推及“各是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等来完成本课的学习 四、着眼手法。设计主问题 表现手法的运用往往能使人物或主题更加明晰,特别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备课时不妨在此处做做文章。《故乡》这篇小说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通过故乡二十多年间人和景的变化来深化人物形象,凸显主题。于是可以设计“作者主要写了故乡的哪些人和景的变化”,“故乡的人和景发生了哪些变化”,“作者想借此表达什么主题”,有这样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就不难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了。又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在学生初读原文后,提出主问题:“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的态度前后有别,请找出他们意外遇到于勒前后的言行神态,并探讨他们态度转变的原因”。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了解人物内心变化,把握小说的主题 此外还可以从文章的情节、结构等角度着眼设计主问题。总之根据文章各自特征,巧妙地选取相应的角度设计主问题,既有“删繁就简三秋树”的简洁之妙,又有“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新颖之美。高效的课堂,往往就从“妙在这一问”中开启。 1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