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证据是搞好舆论监督关键.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取得证据是搞好舆论监督关键

取得证据是搞好舆论监督关键   媒体在监督别人的同时也被别人监督,我想只要从事过批评报道工作的同仁都会清楚这一点。我个人体会:能否取得证据是搞好舆论监督的关键。否则,正常的舆论监督未能实施,自己倒成了被告,真乃“出师未捷身先死”。接下来,我就想通过三个案例来说明这一点。 收集证据,录音救我一命 前几年,我们接到一个职工的来访投诉,称他下岗多时,单位被一家上市公司兼并后,好几个月的下岗生活费没有领到,从下到上反映几次都不能解决。接待后我认为:一、这牵涉到职工的基本生活,属于底线维权,应该过问;二、当时中央三令五申要保障下岗职工的生活费发放到位;三、情况简单清楚,一般比较容易采访核实。于是我和当时的搭档耿老师赶到这家上市公司的总部进行采访核实。一位部门经理接待了我们。他承认职工反映的是事实,但称由于公司资金有些紧张,所以造成了拖欠。不过他会将记者意见转告给领导,并尽量争取早日解决。回报社后,我们刊发了一篇报道。报道一发,和大多数情况一样,收到的评价是两个字:“失实”。但这家公司没有采取其他单位惯常的吵、闹、骂的态度,而是找到了上海新闻界的一位老前辈、老领导。于是老领导写条子给报社领导,报社领导叫我们接待。到底是有背景的,来头、口气都不小,归结的意见有三条:一、公司是上市公司,二、公司老板有身份,三、由于文章中提到“公司效益”不好,导致公司股票下挫几个百分点。因此要报社承担一定的经济损失 乖乖!这笔账我可能十辈子也还不起。他们的理由是,接待我们的经理从来没说过“公司效益”不好的话,相反,公司实力雄厚、前景美好。实力雄厚不雄厚,记者不知道。股票究竟下挫了几个百分点?我们也没打听。但有一点我是清楚的,如果我今天拿不出确切的证据来证明这句话确是他们自己讲的话,是要吃不了兜着走的。还好,我们当时录了音。于是我心平气和地提出,麻烦请当初接待我的部门经理来报社一次,我们再核实沟通一下。这时他们才意识到,我们可能有证据或者进行了录音(其实,我们并不想这样做,但录音就是为了对付这些出尔反尔的单位和人的)。结果这位经理在他们副总经理的陪同下又来到报社,装模作样地连听了三遍录音,结果悻悻而归。后来,当高院发布关于采用私自录音的司法解释时,我站在记者的角度,是举双手赞成的 当然这篇报道欠妥的地方也是有的。事后才搞清楚,那位经理口口声声说的“我们公司我们公司”,是指分公司。但我们当初认为,他是总公司的人,又在总公司接待我们,没说清特指分公司,所以理所当然地认为他指的公司就是总公司。这件事提醒了我,要在今后采访中注意此类细节问题。不过,事后我总感到后怕,当初要是没有证据,或证据遗失,面对如此有“来头”的单位,真不知道该如何收场 证据必须保存两年 虽然偷录可以取得证据,但是如何保存利用好证据也是一个记者必须重视的。最近一起名誉权官司就差点让我措手不及。事情是这样的:两年前有一对母女来反映,女儿在一家私营公司做营业员,公司不为她缴养老金、克扣工资、发工资没工资单等,存在一系列违法用工现象。接待后,我现在的同事、当时我带的实习生王业斐前往采访。该公司副总经理即老板娘接待了他,向他介绍了情况,对公司用工行为进行了辩解。当小王要求她出示相关的证据时,她说保管人不在,不过明天会将相关材料传到报社来。没想到,回来后,编辑催着发稿,她那里证据却迟迟不传过来。怎么办?小王问我。于是我就在稿件后加了一句话:“由于没有相关的证据,我们目前还无法判断该公司缴费的真实情况,不过就该公司的管理来说,确有值得改进和提高的地方。”因为我向来是不看到证据不下结论。也可以讲正是这句话,才使得他们以后指控我们的“名誉侵权”不成立。因为再好的企业,管理上总有值得进一步改进的地方,这是一种善意的提醒 稿子刊发后,经常见到的一幕又出现,老板娘吵上门来,也是“失实”两个字。还说小王骂了她,最后闹到总编办。当时我正好不在,事后他们通过熟人找到报社一位领导。领导讲,上门打个招呼,不打不相识嘛,也让他们理解我们报社维权的初衷。于是本人出马,可是到了那家公司,就遭到一阵围攻。一个自称在新闻单位工作过、目前有许多新闻界朋友的人在一旁还不断地“调教”我,称报道如何如何失实。我当时为了息事宁人,采取不辩解、打招呼的低调处理办法。因为我一搭脉就晓得,这些人远不是我可以心平气和交流的对象。事后证明,我的低调处理给了他们一个错误信号:“报道失实了,所以师傅来打招呼了”。临走,他们提出要报社赔5万元,当然遭到拒绝。随后他们又不断打电话纠缠,提出要报社通过工会劳动防护渠道帮他们推销15万元的产品等,并扬言这是最低要求了,再不满足就起诉,到时候别怪“言之不预也”。我报告领导后,领导要求我们做好诉讼准备。于是我们又是复印材料,又是找当事人做笔录,又是摘录证据,做足准备。结果一个月过去了,三个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linsspac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