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在实践中创新 于反思中成长
在实践中创新 于反思中成长 [摘 要]“探索与实践”是苏教版数学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及苏教版数学新教材的推广使用,数学实践活动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了解。但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教师对数学实践活动认识不足,使得数学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促进学生合作、交流与竞争的素质发展目标上得不到体现。基于此,立足实验区毕业班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据其问题类型,观照其价值取向,根据教材编排的承接性,对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材中的“探索与实践”进行探讨
[关键词]苏教版;数学新教材;探索与实践;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02-021
“探索与实践”是苏教版小学数学高年级四册教材中设置的一个练习板块,它是苏教版数学新教材的编写特色之一。纵观“探索与实践”的内容,目标明确,特色鲜明,虽然遭到部分教师的轻视和放弃,但多年实践证明,它是深受学生喜爱和青睐的。现笔者立足实验区毕业班教师多年的教学实践,据其问题类型,观照其价值取向,根据教材编排的承接性,对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中的“探索与实践”内容进行探讨
一、“探索与实践”的类型
1.探究活动类。这类活动在本册教材比较多。如P42“先找规律再填数”“方格图涂色”;P65“求各买了什么水果和说算理”等
2.调查实践类。如P25第12题“调查家用电器”;P109第14题“从生活中收集百分数”、第15题“调查本班同学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等
3.操作活动类。如P25“用小棒和橡皮泥搭长方体、正方体框架”;P65第16题“画长方形、正方形”;P65第17题“测量自己、父母的身高、脚长、头长”等
与五年级上册的“探索与实践”内容相比,六年级上册的“探索与实践”内容以探究性活动为主,思维难度增大,更侧重于学生思维的训练及规律的探寻和方法的创新。而探究活动类的题目再细分一下,可分为以下两类
(1)直接以“解决实际问题”的类型出现。如P42“方格图涂色”;P65“求各买了什么水果”。解决这一类题,应让学生充分思索、大胆发言,尝试更多的解法
(2)以“猜想――验证――形成规律――应用”为过程的“找规律”类型。如P42“按规律填数”。这类题要求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小组中讨论交流。前提是教师要细心玩味,潜心研究,要做好精心的研究与准备。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思维,大胆质疑,全身心投入,使学生从探索中受到启发,得到思维的锻炼
二、“探索与实践”的特点
在“探索与实践”中,探究活动类题型较多,在探究过程中思维训练贯穿始终,探究的过程就是思维深度发展的过程,这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它强调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从现实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法;通过操作、观察、练习等行为,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在直接经验的有力支持下完成,从而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正确和深刻理解。而调查实践类活动则将实践活动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开阔了学生视野,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发展了学生的个性
与此同时,“探索与实践”加强了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如与科学、政治、美术等学科的联系
三、 “探索与实践”的教学策略
[案例1]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P42第14题
原题呈现:
14.先找规律,再填数
(1) , , ,( ), ,( ),( );
(2) ,1, , ,( ),( )
教学策略:这一题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因此,学生能熟练计算分数乘法,是教学此内容的关键。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观察前三个分数,即 、 、 ,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后一个分数总是前一个分数的一半。表面上看,前三个分数都是分母不变,只需要把分子除以2就可以了。而到 后该填多少,如果也用此方法?W生就有困难了,因为分数除法还没有学。这时,就必须引导学生联系分数乘法运算列出乘法算式,说出后一个分数是前一个分数的一半,也就是说后一个分数是前一个分数的 ,列出乘法算式来找到答案,也就是求一个数的 是多少
第(2)题的规律比第(1)题更加隐蔽一些,大部分学生很难找到。对此,教学时教师可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再做适当提示:要找到数字之间的规律,关键是找到前后两个数之间的关系,也就是通过加或减、乘、除上同一个数可得到后一个数。显然这题可排除减法和除法。而如果是加一个数,如 ,则有 + =1,但1+ 显然不等于 ,故此规律对第(2)题并不适用。通过实践发现,“用前一个数乘 等于后一个数”这个规律适用于第(2)题,从而找到了正确的答案
[案例2]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教材P65第14题
原题呈现:
14.你能用哪些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