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姆托德国克劳斯教堂文献.docxVIP

  1. 1、本文档共2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踏访克劳斯兄弟小教堂(彼特卒姆托)Bruder Klaus Kapelle(Peter Zumthor)?吾理想?2014-03-30 06:07:54坐在Bruder Klaus Kapelle前面的草地上,我在想,假如我不事先做那么多功课,就那么来到这里,以一个非环艺类专业的游客,也会被感动吗?当我看到那些过来真正做祷告的虔诚信徒,答案很肯定。在来访的前几天我就开始在网上找关于它的资料。看了很多资料,包括城市笔记人老师的文章,我把它作为基础知识,吸收、改写并加入我自己的理解。教堂地点是非常偏僻的乡下农村,即便驾车过来,建筑师也把停车场设在一公里外,人们必须经由迂回的田间小路,走过一大片田地才能抵达——是为朝圣路上的洗尘。这种手法在安藤忠雄的宗教类空间也被使用,是为洗尘。正如唐僧最后要见佛祖,也得先在池子里洗澡。而这条朝圣的路,据谷歌地图显示,我走了5km,因为小地方又逢周末,到当地火车站后就没有公共交通再进村了。那么往返就是10km,这还不计走错的。该建筑的甲方是一对农民夫妇。退休后想在Mechernich一个叫Rie?dorf农村建个小礼拜堂,用以感恩上帝对其一生的恩赐(类似我们去庙里许愿后“还愿”),并以此向克劳斯兄弟(Bruder Klaus)致敬,他是15世纪的一位圣徒,50岁时离开家庭进入山谷过上隐士生活,他尤其受瑞士和南德人尊重,因为他在瑞士联邦过程中对敦促和平做出杰出贡献、避免内战,他有一句名言:“不要把篱笆弄得太远。”甲方希望是一个当代建筑,并且要求与匠师、邻居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建造。卒姆托的理解:这对他们很重要,是某种程度的谦卑,或说,参与教堂建造是信徒们一种亲身奉献和修行的劳动。小礼拜堂的顶是开口的,顶光带来神圣、静谧感,同时雨雪也会进来,地面经过设计,将雨水汇到一块区域,与上方顶洞形状相似。因为这摊水,内部空间保持湿冷,即便外面阳光灿烂。建筑师让这个空间足够小,好让人在此凝神。像那些古老乡间教堂般,只有开了门才能看清室内。关了门,就只有顶上天光。墙身上有小孔洞,并镶着玻璃球,通过钢管沟通室外,于是成了光球。(拍得不好,曝光没掌握好,现场实际应该更暗些)钢管是室外端。建筑师说当初的设计理念是基于“空气、水、土、火”。我觉得他是把“建造过程”也收入“设计”之中,或说,过程的仪式感也被高度渲染。城市笔记人老师对此评论说“这个教堂的空间以及在造的过程中将木头烧毁所营造的氛围,像阿尔多罗西(意大利建筑师)的摩德纳圣卡罗公墓里的焚化场内部空间,而焚化场本身也是作为焚烧肉体升天的氛围。”建筑整体呈某种粗粝感,有何缘由吗?建筑师在一次谈话中解释到:1、圣徒出自富贵之家,后出家做隐士,在往后20年间住在岩石间的棚子里,是一个把石头当作枕头的人。2、埃菲尔是一个著名的土地贫乏的地区,这里的农民也不富裕。于是,这位圣徒的性格及其生命艰辛、这片区域的性格,在建筑身上保留下来,二者共享某种粗犷和简朴,礼拜堂也是这个区域里的一部分。它不属于附近科隆教会的大体系,而是生自这片贫瘠土地。原本建筑师也想过用现代科技,但在设计发展过程中他放弃了,将小礼拜堂变得更加简单。我后来有一天去了科隆逛,感受了一下科隆体系的波澜壮阔、宏大叙事,又让我对比着想起这个小教堂的简朴,当这个区域的大部分人对教堂的印象被固化在“高大雄伟”时,卒姆托却从心出发,用粗糙的朴素温暖人心。在我刚刚到达时,不幸地遇上一班由老师带领的瑞士建筑学生几十人乘大巴来考察——理应静穆的地方,人多了吵吵嚷嚷就没意思了(忽然想到中国的景点…)他们还找来了业主讲解(之前我误以为是牧师),谈话中提到建筑师接受设计任务到最后建成,历时七年。幸福的学习就是,直接到大师作品旁边上课啊!我问业主还有关于该教堂的折页吗?他从包里拿了一本书,说10欧。我呃了一声,接过来拿在手上翻来覆去就是不愿还给他。他妥协了:“那就5欧吧,这书我也是要从别人那买的。”书里就有那张施工期间的木头骨架的图,据说网上没有清晰的大图,它很好地解释了内部结构、到底是怎么建的。两个小时后,他们走了。我跟两位过来做祷告的人留在室内,我站着,他们坐着,我们一动不动,不制造任何声响,包括衣服摩擦声、鞋底地面摩擦声。静。静得我不敢吞口水,呼吸也减弱——就是这短短的极其安静的十分钟让我体会了下建造这个教堂的真正本质的用意。不做任何事,就是在这阴冷小空间里看着毛糙凹凸的墙面,偶尔抬头看看顶部的洞天。不做任何事地静,我从来没有过。静得不知所措,静得头脑都不敢运作。一会儿又有人进来,又变成了有人走动的场所,我也便继续咔嚓咔嚓了。前面我说“吵吵嚷嚷”,想想这个词在不同地方应有迥异的定义和理解吧,虽然每个人进来这个不到10平米的内部时都会自觉地蹑手蹑脚,交谈也是咬耳朵,但终归是”吵“了。后来又来了一群人,他们在这里念词唱诗,我挤在他们中间感受了下

文档评论(0)

mtyi29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