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2重点之卡夫卡.docVIP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卡夫卡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是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称为20世纪欧美现代派文学之父、现代派文学的鼻祖、现代艺术自觉的探险者。 一、生平与创作 (一)卡夫卡的生平 1883年7月3日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布拉格,父母均为犹太人。他的父亲性格暴躁、专横,母亲性情忧郁而温良,卡夫卡与其父不和,性格类似母亲,内向孤僻、优柔寡断。中学毕业后进入布拉格大学学习德国文学,后从父命改学法律。1906 年获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保险公司做小职员。个人生活十分平淡,有过两次婚约,终身未娶。1924 年6月3日因肺病去世。 (二)卡夫卡的创作成就 卡夫卡的创作一般被划分为三个阶段: 1、早期创作(1904—1912):这是卡夫卡创作的初始阶段,重要作品是《美国》、《变形记》和《判决》。 《美国》是卡夫卡为完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属于现实主义作品。卡夫卡在日记中称之为“对狄更斯的摹仿”,但作品已蕴含着一些明显的现代主义因素。小说的主人公是十六岁的男孩卡尔·罗斯曼。他受了成年女仆的诱惑,父母为了惩罚他,把他打发到遥远的美国去。小说写他在船上和到美国后的见闻与不幸遭遇。他被一个自称是他“舅舅”的富翁欺骗和虐待,以后流落街头。在一家下等客栈他碰上了两个流氓,把他带上,作为敲诈勒索的对象四处流浪。后来一家大旅社的女厨师介绍他当了电梯看护员,不久他又被指责擅离职守而被开除,以后他再次陷入流氓魔掌。作品通过诚实、善良的主人公在与他格格不入的、敌对的世界中根本无力掌握自己命运的经历,反映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小人物的荒诞的生存状态。小说中的美国并不是真正的美国,而是卡夫卡为了表现普遍的悲剧主题而安排的一个背景(如对真正美国的误写:自由女神手中握着一把剑,实际上应是火炬等)。 《变形记》是形成卡夫卡独创风格的第一部作品。它以整体荒诞、细节真实精细的寓言式风格显示了“卡夫卡式”小说的艺术特征,运用了图像式的表现方法。(下文重点分析) 《判决》(短篇小说)是卡夫卡最喜爱的作品(卡夫卡称之为“最心爱的作品”),表现了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主人公格奥尔格·本德曼准备把自己订婚的消息写信告诉给远在俄罗斯的少年时期的朋友,寄信前他来到了父亲的房间,准备把这件事告诉父亲。父亲认为儿子在欺骗他,后来又说这个朋友一直在与自己通信,并声称自己就是这个朋友的代理人。格奥尔格忍不住顶撞了父亲一句,父亲便判决格奥尔格去投河自尽。于是独生子真的投河死了。这个貌似荒诞的故事的内涵显然不在于仅仅表现父子冲突,也表现了对家长式的奥匈帝国统治者的不满,更在于在普遍意义上揭示出人类社会存在的权威和凌辱。 2、中期创作(1913—1917):这是卡夫卡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新时期,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审判》、中短篇小说《在流放地》、《中国长城建造时》、《致科学院的报告》、《乡村医生》等。 《审判》(或译《诉讼》)被认为是“卡夫卡式”小说正式形成的标志,被称为“后世读者无法逾越,必读不可的现代经典。”小说揭露了西方现代国家机器的残酷和腐朽,以及普通人生存之中无处逃避的荒诞与恐惧。作品中没有交待故事情节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情节本身也十分荒诞。主人公约瑟夫·K是个银行经理,30岁生日那天早晨突然被两名警察逮捕,但行动仍然自由。K自知无罪,因此四处奔走,一心想把罪名洗清,但一个个熟人都爱莫能助,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他找律师写状子,但律师告诉他:法院是个藏污纳垢的地方,黑暗无比。K的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最后,一天夜里,两个黑衣人把K架走了,在一个荒废的采石场上把他“像一条狗似的”刺死了——这是法院对K的最后判决。整个故事中的约瑟夫·K是一个双重的矛盾复合体:他作为无辜的被告,在国家的法庭上是无罪的。当他处于被告位置的时候,他体验到下层百姓经常向人求告的辛酸。而他作为一个有一定权势的人,也曾经高高在上地对待过那些向他求助的人,在这一层面上说他又是有罪的,理当受到正义法庭的审判。所以当他最后受刑时,他不但不反抗,反而帮助刽子手,让他们干得更利索些。 《在流放地》写一位旅行家来到“流放地”观看一位司令官用一台特制的行刑器极其残酷地折磨并处死士兵,但等到新司令官上任,宣布要废除这种刑罚制度时,原来的司令官便毫不犹豫地欣然投入机器之中,同机器一起同归于尽。卡夫卡在这部作品中借助荒诞的形式揭示了高度物化的世界中机器愈来愈精密,人的生命愈来愈渺小的现实,同时也表达了卡夫卡的预言——机器的操纵者最终必将以自杀作为结局。 《中国长城建造时》描写中国的老百姓受无形权力的驱使,去建造毫无防御作用的长城,表现出了人在强权统治面前的无可奈何与无能为力。 《致科学院的报告》描写马戏团试图寻找“人类道路”而驯化猿猴成为会说话的人的故事。被关在狭窄笼子里的非洲猿猴,在人的逼迫下学人吐唾沫、学人喝烧酒、学人

文档评论(0)

tzcu2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