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接入互联网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上网:接入互联网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1. 第一封邮件 2 2. 必须接入Internet骨干网“.CN”域名回到祖国 4 3. “.CN”域名回到祖国 8 4. 民用启程 9 5. 启蒙者瀛海威 11 6. 大幕彻底拉开 13 如今,互联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很多终日离不开电脑的“网虫”殊难想象,这条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在从无到有的过程中,曾历经了怎样的颠簸。   作为中国接入互联网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时任中科院副院长胡启恒院士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这一路的坎坷:“互联网进入中国,不是八抬大轿抬进来的,是从羊肠小道走出来的。” 上世纪90年代,矗立街头的“瀛海威”广告牌 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第一封邮件“AcrosstheGreatWallwecanreacheverycornerintheworld”(越过长城,我们可以到达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1987年9月20日,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的研究员格德·威克终于收到了一封用英德双语写就的电子邮件。 邮件的内容很简单,打印出来还不足半页纸。 邮件上用骄傲的口吻清清楚楚地写着:“ThisisthefirstELECTRONICMAILsupposedtobesentfromChinaintotheinternationalscientificnetworks”(这是第一封中国用国际科技网络发送的电子邮件)。落款处是长长的13个名字。   格德·威克的目光只在这封邮件上停留了一瞬。因为邮件上的这几句话,他早就可以倒背如流了。为了这封信,他整整熬了7个昼夜,而万水千山之外他的中国合作者们为了这一刻,已经忙碌了两三年。   那还是在1985年,中国机械电子部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运丰突然冒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建立国际互联网信道。   当时,学术界在中国建立国际互联网信道的需求日益迫切: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经过多年钻研,形成了一项科研成果。研究人员按照以往惯例,将科研成果写成论文预印件,分寄给全球几大学术认定机构和权威学术杂志。巧的是,以色列在十几天后也形成了同样的科研成果,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的论文后发却先至。最终,这项成果被认定归于以色列所有,中方科研人员吃了个哑巴亏。王运丰等学者则由此意识到了互联网的意义,中科院、机电部等几个单位纷纷开始筹措建设互联网。   彼时,互联网在美国等发达国家方兴未艾。互联网的创始人是美国军方,最初主要用于军事研究目的。上世纪80年代起,互联网逐渐分化成军用、民用两部分网络,同时开启了局域网和广域网的时代。   对于打开国门看世界没几年的中国科研人员而言,这项世界领先的科技成果陌生而新奇。王运丰深知,凭一己之力办不成这件事,他需要一个合作者、一个领路人。他想起了上一年结识的一位学者——维纳·措恩。   措恩是德国人,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教授。更重要的是,他还是大名鼎鼎的德国“互联网之父”,联邦德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便出自他手。王运丰和措恩是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学术会议上认识的,两人一见如故,聊过不少在中国推广计算机网络的问题。   听了王运丰的想法,措恩非常感兴趣。两人一拍即合,随即开始筹建中德之间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并商定中方合作单位为机电部下属的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应用研究所。   只是,项目既无官方背景,又缺民间赞助,一开始就遇上个大问题:经费无着。王运丰和措恩只能从其它科研项目中“挪用”出一点钱来,维持运转。项目时断时续,着实愁坏了两国的参与者。   措恩教授决定凭私人关系找找门路。   1985年11月,他提笔给当时联邦德国巴登-弗腾堡州州长罗塔·施贝特写了一封私人信件,言辞恳切地介绍了中德计算机网络连接的深远意义。   也许是被措恩诚恳的措辞所打动,也许是对网联中国这一事件本身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罗塔·施贝特州长为措恩提供了一项特批专款:15万马克(当时折合人民币28.7万元)的一次性投资和每年1.5万马克的维护费用。   这个项目终于得以大踏步地进行。   1987年夏天,措恩把大半个研究小组都搬到北京来,与留守在卡尔斯鲁厄大学的格德·威克小组开始编写电脑上的网络协议。这是建立网络联接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在此之前,项目其实已经有了实质性进展。中方已经成功地从北京登录到德方的主机上,并可以把德方电子信箱中的邮件在北京打印出来。   其间,更有其他中国科技人员已经尝试着“发送”了一封电子邮件。1986年8月25日,在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一位叫吴为民的研究员登录了西欧核子研究中心的电脑,并发送了邮件。学术界当时曾有观点认为,中国的第一封电子邮件已经诞生了。   只不过,吴为民的电子邮件只是以远程登录的方式,操控千里之外的电脑而发送的,从专业角度上讲,并没有形成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交换协议。因为中方并没有自己的邮件服务器,不能进行存储、转发等基本邮件服务,

文档评论(0)

jwjp04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