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 〔2〕.docVIP

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 〔2〕.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初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特点与对历史学的影响 与西方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形成不同,中国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取代传统史学思维方式,不是通过在传统史学内部长期蕴育发展,即通过对传统历史观、史学方法与规范等进行不断革新与完善来实现的,而是在外界因素,主要是近代中国社会危机的背景激发下,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借鉴西方近代的史学观念、方法和规范,确立起的一种全新的史学思维方式。 如前所述,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危机重重,挽救灾难深重的国家,保持民族自立与自强成为近代中国人关注的最紧要课题,近代史学也不得不围绕这一课题并服务于这一课题。在严重的危机面前,近代史家产生了强烈的现实感,近代史学渗入了深刻的社会内容。深重的危机意识和强烈的经世情怀,是中国近代史学思维方式与西方近代史学思维方式的显著区别。 近代学者齐思和概括晚清学术时这样说道,晚清之际,“一批新兴青年学者,忧时势之急迫,感汉学之迂阔,对于极盛一时之考证学,遂失其信仰,转而提倡经世之学焉。” 他们“倡经世以谋富强,讲掌故以明国是,崇近文以谈变法,究舆地以筹边防。” 。在“忧患”与“经世”风气影响下,人们读书务求实用,以“有用”与否来判断中西学术,以是否“实用”作为标准来取舍学术。 西方史学传入中国的原因之一也是因为其有“用”。从最初的史地知识介绍,到后来西方史著的编译和中国史家编写西方史书等,不管形式如何不同,其社会致用性一直是首要目标。也就是说,中国近代学以社会现实为导向,在对西方史学传播时,其主要价值判断不在于学术性,而是在于社会性,把是否服务于社会,尤其是否服务于社会变革,是否有助于救亡图存作为价值取向的标准。 《泰西新史揽要》是一个非常典型的事例。此书被翻译入中国后,产生了巨大影响,但需要指出的是,《泰西新史揽要》并不是一部优秀史书,甚到可以认为是 “一部观点狭隘、受着文化局限而又沉闷的三流作品”。译者在书中还露骨地为侵略辩护,称是“不得不借兵力以定商情”,诬指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是“恃其权势” “弃好寻仇”,而中国的失败是由于“不体天心,不和异国,不敬善人” 。既然如此,这部书为什么能当时中国大受欢迎并迅速传播呢?原因在于,它是最早被翻译至中国来的外国史书之一,对中国了解西方历史很有帮助。梁启超在1897年所作的《史学书目提要》中评论《泰西新史揽要》,认为“此书近事颇详,实为西史肯要”.足“以取法”,足“以垂鉴”,康有为因为它“述百年以来欧美各国变法自强之迹”。在1898年《上清帝第五书》中,把《泰西新史揽要》推荐给光绪皇帝 。 现实的关照是近代史学思维的基本情怀,它作为一个强大的内驱力,深刻影响着近代史学发展方向与内容取舍。然而,中国近代新史学思维方式的知识基础来源于西方近代史学,因此西方近代史学思维中的观念与价值无疑会被深深地植入进来。在西方,近代历史学被视为一门科学是主潮,科学是近代西方史学思维的核心价值趋向。中国近代史学在与经学分离的过程中,科学迅速成为史学的价值取向,尽管“历史学是否是科学?”的问题在一个世纪以来一直困绕中国学者,始终找不到统一的答案,但它一点也不影响20世纪中国历史学对科学目标的追求。 当历史被视为一门科学,或者当历史学确立科学价值追求时,学术对真理的追求就成了首要目标。为了达到致科学的目标,要求史学要采取超然物外、纯然中立的态度,这势必与史学经世的价值取向相背离。 胡适是梁启超发动史学革命之后归国的学者,他深受西学近代学术的浸染,把科学追求视为学术的首要目标,并且曾力图把经世的价值判断排除于学术追求之外。胡适主张“用科学的研究法去做国故的研究” ,他强调“科学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 。他反对为经世致用而功利性地做学术,他说 “我以为我们做学问不当先存一个狭义的功利观念。……当存一个“为真理而求真理”态度” 。受科学主义影响,1920年代的梁启超也主张,“真学者之度,皆当为学问而治学问”,“学问即目的,故更无有用无用之言” 。在胡适、梁启超等人大力倡导下,二十年代科学史学取得压倒地位,涌现王国维、胡适、顾颉刚、傅斯年等一批科学史学大师,整理国故与古史辨等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1924年杨鸿烈出版《史地新论》一书,书中明确提出“历史家的唯一目的”,“是求得真相”。“历史的目的乃是与人类以过去完全可靠的写真” 。吕思勉也认为,“学术在于求真”,史学研究也是如此。 胡适等人的史学追求“纯学术”的努力并不顺利,因为在他们努力“为学术而学术”,史学的经世价值已然渗透于其学术努力之中。胡适在谈及整理国故的目的时,也承认他是以“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为手段,达到“再造文明”的目的。胡适的学生顾颉刚是古史辨的发起人,他认为学术是自己的天性,他认为史学的目的在于求真。他说,“吾辈研究历史者注重证据,重证据者必重然否,其目的在止于至真”。 顾颉刚坦承“我既没有政治的兴趣,又

文档评论(0)

tzcu24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