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女传》的传播机制和其当代启示.pdf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哲学 MODERNPHILOSOPHY No.32013/C,enerfl 2013年第3期(总第128期)/五月号 No.128/May 《列女传》的传播机制及其当代启示4 左康华” 【摘要】《列女传》文本在体例上贴近史书,在形式上贴近大众,以真实性增强说服力,以故事性增强吸引力,与《列 女颂》《列女图》一起,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而完善的传播机制。该机制保证刘向所倡导的礼制思想、女性教化思想得 到了在当时的传播技术水平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程度上的传播;促使儒家学说向一整套用于指导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和 行为准则转变,促进了儒学的广泛实现。刘向创立《列女传》传播机制的成功经验,启示我们以更大胆的态度、更开 放的心态、更灵活的手段,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同时大胆探索新的传播方 式,研究、适应乃至使用当代的大众媒介,实现以儒学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的大众化与普及化,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的现代转化。 【关键词】列女传;传播机制;礼制思想;儒学传播 中图分类号:B234.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660(2013)03—0112—07 当代,不少人往往只知《烈女传》而不知 相较于《烈女传》,《列女传》在贞顺节烈 《列女传》①,甚至将《烈女传》和《列女传》 之外,还大量收录通才卓识、机智善辩乃至祸国 等同,用前者的价值观批判后者,视后者为礼教 乱家的人物典型,是为“列位女子之传”。两者 吃人的铁证、封建制度压迫女性的罪魁祸首。事 的分别诚如《明史·列女传》所言:“刘向传列 实上,《列女传》是刘向“采取《诗》、《书》所 女,取行事可为鉴戒,不存一操……魏、隋而 载贤妃贞妇,兴国显家可法则,及孽嬖乱亡者” 降,史家乃多取患难颠沛,杀身殉义之事。”⑨取 (《汉书·楚元王传》)②序次而成, “以戒天 例标准的收缩反映了封建社会后期愈发严苛的礼 子”⑧,“以著祸福荣辱之效,是非得失之分”④。 教要求。因此,《列女传》作为传统文化中影响 它是历史上第一部为女性立传的著作,也是第一 深远的女教典籍,含有更多的优秀成分,其合理 部将女性德行与国家治乱兴衰联系起来的著作。 内核更具现代转化价值。 题材的特殊性使其在随后的流传中,教化对象逐 本文认为,《列女传》的文本内容与传播方 渐由“天子”、“君子”转变为后宫女性、贵族 式紧密贴合,交织并融,形成了一整套严谨而完 女性直至全体女性,开创了将女性群体纳人儒家 善的传播机制⑥。该书综合了刘向对儒家学说的 教化体系的女教传统,对东汉以降的封建社会起 创新,以及对儒学传播方式的创新,一方面保证 到了良好的“化民成俗”的作用。 了刘向所倡导的礼制思想、女性教化思想得到了 }本文系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研究”(项目批准号:12JZD003)的阶段性成果。 t}作者简介:左康华,河北邢台人。(广州510275)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生。 ①从“列女”向“烈女”的转变发生在潜移默化之间。事实上,从刘向编纂整理《列女传》而为范哔《后汉书》所采纳,后 世正史多列“列女传”。遂成定例。但随着价值观的变迁,“列女”篇名下,其内涵逐渐向“烈女”偏移。《隋书·列传第四十五》开 篇即言:“妇人之德,虽在于温柔,立节垂名,成资于贞烈。”可为取例标准收缩之证。笔者尚未查到“烈女”一词在历史上正式出现 于何时,但可以确定的是,最迟在明代,经过理学家“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提倡,“烈女”的内涵已经基本取代“列女”。《辽史 ·列传第三十七》栽“天下而有烈女之名,非幸也”,从侧面印证“烈女”之名在当时的扩散与普及。参见[唐]魏征等撰:《隋书》 第6册,北京:中华书局,197

文档评论(0)

kehan1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