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杭生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doc

郑杭生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郑杭生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精选

郑杭生/杨敏:现代性过程中“个人”的创生与集体化——行走在自我创新前夜的“个人”摘 要:早期现代性和工业化确定了社会集合性的大型集体化和组织化的表现方式,创生了集体化社会及其个人。对独一无二的现代生活的描述、构想和解释成为了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项任务,社会学更是倾力表达了这段“大写的历史”,刻画了民族国家社会的一体化形貌,也反映了社会系统及其结构的刚性状态对个人活力的禁锢、封冻。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时代的现代性正越过滞涩和趔趄的阶段,变得自由、液化、轻盈,日益趋向更加流畅的形态;“个人”正行走在自我创新的前夜,以新的面貌走向我们、走进社会学。对“个人”与“社会”重新进行“大尺度”的社会学观察和思考,能够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应对现实生活种种问题的新策略,发现当代社会与个人不断发展的弹性、柔韧、包容和耦合能力,把握使我们的世界从差异走向认同、由分歧达成共识,以及跨越矛盾、实现和谐的现实依据。 关键词:现代性 个人 集体化个人 个人的创新 作者简介:郑杭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杨敏 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博士 ??????? 现代性开启了“大写历史”的进程,标志着独一无二的现代社会的诞生。在社会学上,正如“社会”一样, “个人”也经历了一种创生, “他”与他的“社会”同样年轻;虽然历尽沧桑,但仍在继续成长。正如现代性本身的转型变迁一样,“个人”的往昔沧桑和未来成长也是一种辩证性的“自反”过程。如果说,往昔的工业化秩序铸造了现代性的古典特征——社会锁定在明确的疆域中,个人则被铆定在僵化的集体和组织机体内,系统结构的刚性状态使得个人活力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封冻和凝结了;那么,信息、技术、知识、财富的流动赋予了现代性的现时特性——社会生活脱出了以往的固定形态,个人也更为异质多元、形貌万千、开放拓展,不断使自己呈现新的状态。可以说我们时代的现代性正在越过滞涩和趔趄的阶段,变得自由、液化、轻盈和流转变移,日益趋向一种更流畅的形态。 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个人”的未来成长有赖于理解其以往的历程,而我们应对现实生活种种问题的新策略也蕴含其中。在当代,现代性提出的最基本的问题依然是:如何将个人的激情和行动汇入到集体和社会的事业之中。然而,社会学的答案不会再重复以往,因为,现代性面对着自己的新生, “个人”也走上了自我创新的临界点。当代社会与个人的不断发展的弹性、柔韧、包容和耦合能力,是使我们的世界从差异走向认同、由分歧达成共识,从而达成一致、实现和谐的现实依据。 一、个人及个人间关系的“现代性” 有关“个人”的思考对于现代意识和社会学来说,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有学者认为,现代意识形态是个体主义的,而个体主义定义的根据是总体价值的社会学观点(迪蒙,2003 :9) 。另一个明显的事实是, “个人”和“社会”总是通过彼此提供的镜像而获得自身的界定,所以,关于“个人”的意识与关于“社会”的意识是相互联系、甚至是一体的。可以说,社会学理论的每一文本都从不同侧面、以不同方式表达了这种关系。 19 世纪是西方现代性全速推进的时期。这也是一个建构现代社会的关键时期,前现代秩序——初始性的生存群体、传统社区、城乡区隔,以及人们对于这类事物的集体记忆和认同——受到了彻底颠覆,各个狭小、松散孤立、分崩离析的自然社会被熔炼为一体,形成了一种结构性的总体社会。这一过程确定了“现代社会”的最重要的特征,也确定了社会学关于“现代社会”的某些预设。首先是社会的整体性,如埃利亚斯(2003 :14) 所描述的,至少“整体”这个词在我们心中唤起的是关于某种自成一体的东西的想象,是关于这样一种构造物的想象,它有着勾勒分明的轮廓,有着一种直接可见的形态和一种可触摸的、或多或少可直观的结构。此外,作为结构性整体的现代社会也预含了这样的含义:它是“和谐”的。不同的构成要素、部分之所以能够集结为一体,必有其实现整合的机制。所以,作为整体的社会本身即意味着和谐。然而从经验上看, “人类的社会群体生存却充满了矛盾、敌对和冲突。上升变成衰落,和平时代战火绵延,经济发展中却危机不断。人类之共同生存全不是这般和谐”(埃利亚斯,2003 :14) 。也因如此,现代人对于社会和谐的追求不会停顿。 与现代社会的预设相应,我们对于“个人”也持有某些“自明”的设想。从表象上看,个人呈现出明显的原子式自由和无序,这与“社会”的整体性、和谐性的理论构想往往是矛盾的甚至不相容的。显然,根据现代性和社会工程的趋势, “个人”与“社会”的这种矛盾和不相容应当得到化解,社会学家们为之投入了大量的关注和思考,形成了一系列理论方案和对策。在这里,我们看得出发生在社会学中的“社会”向“个人”的理论折射,或者说,社会学家们将“社会”的整体、和谐的理论文本向“个人”的移植,使两者具有了一致的理论品性,这最终促成了关于“

文档评论(0)

15205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