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先秦历史散文整理ppt
《左传》写到的人物达四千多, 其中有王侯将相,也有学者、说客、宰竖、商贾,甚至倡优、役人、盗贼、侠勇等 对同一类人,作者也多能突出他们的鲜明个性。 如子产和晏婴同是开明的政治家,子产果敢明断,晏婴幽默机警 对同一个人,有时注意到其前后性格的发展变化 如晋公子重耳由贪图享受、胸无大志到雄才大略一代霸主的变化 行动 对话是表现人物的主要手段 如“曹刿论战”中对曹刿政治远见和足智沉着性格的刻划。 第三章 先秦历史散文 第一节 先秦历史散文的产生与发展 我国历史散文的产生比说理性的诸子散文要早得多,它的发展与文字、史官的产生、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我国文字和史官产生甚早,据考古发现和文献记载,夏代前夕已经产生。当时史官分左史、右史 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言记事文的不同体例。《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 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期)从夏到春秋时期,以《尚书》为代表,此期史官分司,言、事不混,《尚书》记言,文字古朴简洁。 第二阶段(发展期)从春秋末到战国初期,主要作品是《春秋》、《左传》和《国语》,此时的创作,既记言又记事,言事相融,篇幅加长,内容详赡,记事曲折,写人生动,富于文采。 第三阶段(成熟期)战国中后期,以《战国策》为代表,它采取国别体,吸取《左传》、《国语》的创作技巧并加以发展,使历史散文发展到新的高峰。 先秦历史散文的演变特点 1、官方色彩逐渐减弱 2、古史“记言”和“记事”的特点逐渐模糊 3、愈是后期的作品,其文学成分愈是显著。 《尚书》 1、《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集,记言为主。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其中多为王室文诰、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内容: 广泛反映了我国氏族社会末期到西周初期的社会面貌及历史概况,展示了当时政治、哲学、宗教、思想、法律、军事、历法等领域的具体实践与经验教训。 2、《尚书》的流传情况 ① 《今文尚书》:秦焚书后汉初用当时所通行的隶书写成,共29篇。 ② 《古文尚书》:汉武帝时在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用先秦篆书写成,今存58篇,33篇与《今文尚书》相同,其余系东晋人伪造。 ③伪《古文尚书》:指《古文尚书》中东晋人伪造的25篇。 3、《尚书》的文学价值 《尚书》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用人、理政的原则、方法和勤勉治国、力戒逸乐的主张。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 《尚书》文辞简约、语言朴实,有记事有议论,初步形成篇章,但多为口语记录,艰涩难懂。 誓、命、训、诰之体,对实用性公文影响较大。 《春秋》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历史提纲 ,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至哀公十四年(前481),以鲁国年号纪年,记事也以鲁国为主,兼及周王室和其他诸侯。所记皆为重大事件,如祭典、盟会、国君嗣立、丧葬、各国间的交往、战争等。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春秋笔法 《春秋》语言之凝练含蓄,历来为人叹赏。所谓“一字见义”的语言特点,其叙事之“微显瘅幽,婉而成章”(《史通·叙事》)也主要得力于此。较之《尚书》,《春秋》已明显地由“佶屈聱牙”一变而为简明含蓄,微言大义,意味着历史散文的发展和进步。“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国语》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所记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前440),分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之说,但《国语》所记起于周初,与《春秋》和《左传》不同,而且与《左传》既有重复,又有抵触的地方,详略也各异,故后人多不信史迁之说,一般认为《国语》的编纂并非出自一人之手,成书时间当在战国初期。 (一)《国语》的内容 1.重在记教训 2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