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期末复习题.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化工原理期末复习题ppt整理

7、理论板数的捷算法(吉利兰关联图) 芬斯克公式 (双组分物系) 最小回流比Rmin 饱和液体 q=1 xe=xF 饱和蒸气 q=0 ye=xF 9、双组分精馏的操作型计算 常见命题: 塔设备及物系一定,指定操作条件,预计操作结果 (1) 定性分析 NT、N精 R、 xF、q xD、 xW (2) 定量计算(试差法) 先设xw ?物料衡算求xD(y1) (1) 塔顶用分凝器 10、其他类型精馏 ⑵ 直接蒸汽加热 (3) 回收塔(提馏塔) (4)多股进料 间接蒸汽加热与直接蒸汽加热比较 直接蒸汽加热NT稍增 ① 当F, xF, xD, xW相同(分离程度不变) 塔顶易挥发组分收率降低 ② 若易挥发组分回收率不变 注意:直接蒸气加热,塔釜 不能作为一块理论板。 第7章 固体干燥 7.1 概述 7.2 湿空气的性质与湿度图 7.3 固体物料的干燥平衡 7.4 干燥过程计算 7.5 干燥速率与干燥时间 7.6 干燥器与过程展望 1、湿空气的性质 ② 湿度(湿含量)H ① 水汽分压pv ③ 相对湿度? ④湿比热容cH ⑤焓 I 计算基准 ⑥ 湿比体积υH ⑦ 干球温度t ⑧ 湿球温度 tw ⑨露点td ⑩ 绝热饱和温度 tas 湿空气状态参数小结 确定湿空气的状态需知一温度参数和一湿度参数 * * 第5章 气体吸收 5.1 传质过程概述 5.2 吸收过程的气液相平衡关系 5.3 单相内传质及分子扩散 5.4 相际对流传质及传质速率方程 5.5 吸收塔的计算 5.6 填 料 塔 亨利定律 E ? E ? H ? H ? m ? m ? m ? 公式形式 平衡分压 系数关系 利于溶解 温度 T ? 总压 p ? ? ? y1* y x A x1 y1 x1* B y2 x2 x2* y2* A点:平衡线上方,吸收 B点:平衡线下方,解吸 5.3 单相内传质 吸收过程步骤 传质方式 (1)气相主体 相界面 (2)A在相界面上溶解 气相内传质 (3)相界面 液相主体 液相内传质 易进行,达平衡 分子扩散 流体静止或层流流动,靠分子运动传质 对流传质 靠流体质点宏观运动, 进行传质 分子扩散:在静止或层流流体内部,若某一组分存在 浓度梯度,则因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使该 组分由浓度较高处传递至浓度较低处。 分子扩散现象 扩散形式: 等摩尔反向扩散和单向扩散 菲克定律 总p、T一定: 气相: 等摩尔反向扩散速率方程 液相: 单向扩散 气相的扩散系数 D的范围:10-5~10-4m2/s 液相的扩散系数 D的范围:10-10~10-9m2/s 双膜模型的基本论点(假设) ① 气液两相存在一个稳定相界面,界面两侧存 在稳定的气膜和液膜。膜内为层流,溶质A 以分子扩散方式通过气膜和液膜。 ② 相界面处两相达平衡,无扩散阻力。 有效膜以外主体中,流体充分湍动,溶质A 浓度均匀,以涡流扩散为主。 两相对流传质 传质速率方程小结 总传质系数K ——总推动力(相际) ——总阻力 膜或分传质系数k——膜内推动力(单相)——膜阻力 气相 液相 两相间 两相间 注意: 传质系数、传质阻力与推动力一一对应。 又 相间传质总阻力 = 液相(膜)阻力 +气相(膜)阻力 传质速率的控制步骤 气膜控制 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气相, 吸收过程为气相阻力控制。 (H较大易溶气体) 强化措施: pA pAi cA cAi 提高气体流速,加强气相湍流程度 特点: 液膜控制 传质阻力主要集中在液相 吸收过程为液相阻力控制 强化措施: 提高液体流速,加强液相湍流程度 (H较小难溶气体) 特点: 操 作 型:核算 操作条件与吸收结果的关系 ? 计算依据:相平衡关系 吸收速率方程 物料衡算 设 计 型:流向与流程 吸收剂用量及浓度 塔高和塔径 5.5 吸收塔的计算 1、物料衡算与操作线方程 溶质的回收率或吸收率 出塔气体中溶质的组成 出塔液体中溶质的组成 操作线方程式 逆流 并流吸收 ?最小液气比 操作液气比 塔高计算 (4)传质单元数的计算 ① 对数平均推动力法 ② 吸收因数法 吸收率的影响因素(气膜控制) 1 2 3 V ? KYa ? HOG ? NOG L/ V ? S L T,P ? m X2 ? η(Y2) Y1 (3)吸收过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zyzsa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