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京剧的形成与发展.ppt

  1.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京剧的形成与发展

光绪九年(1883),大批京剧著名演员如谭鑫培、汪桂芬、孙菊仙、杨月楼、杨隆寿、陈德霖、李连仲等不定期地应召进宫当差,打破了乾隆以来宫廷蓄养戏班的旧制。这期间,京剧不但保留了一批比较完整的剧目,而且还严格规定了舞台表演的范式。 光绪二十四年(1908),上海出现了第一个近代化的新舞台。有力地推动了京剧舞台艺术的革新。 * 光绪年间,京剧成熟进一步成熟,其重要标志是: 剧本更精炼和完整;吐字、行腔更讲究技巧,发声更为科学;旋律方面,比以前更追求美感和韵味;演员表演更为精致、细腻,有的演员甚至还练就了一手“绝活”;行当更为细致、完备,分类更为合理;伴奏更为精当,乐器更为丰富;舞美更为新颖、美观;就连服饰和道具也更加讲究装饰性,并逐渐形成了定制。 * 1917年到1937年,是京剧艺术的高峰期。这一时期,在剧目方面,除传统戏得到不断加工、翻新以外,还大量涌现新创剧目。剧本的题材范围得以扩展,表现爱国主义、民主主义的剧目明显增多。剧目与演员的表演特色结合更紧,甚至出现了为某些艺术团体所特有的剧目。在舞台表演和演唱方面,除早期形成的老生流派以外,这时还出现了以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为代表的“四大名旦”。 * 五四运动前后,由于各种文化思潮的冲突,在知识界爆发了一场围绕京剧而展开的大论战。以陈独秀、胡适、周作人为首的作家全盘否定中国古典戏曲。而著名学者田汉、洪深、焦菊隐等则致力于京剧的改革——编剧,写剧评、办戏校等,为京剧的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20年代,京剧在全国流行。优秀演员不断涌现,京剧流派空前丰富,京剧艺术空前繁荣。 * “四大名旦”的脱颖而出,是京剧走向鼎盛的重要标志。他们创造出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形成了梅兰芳端庄典雅、程砚秋深沉委婉、荀慧生的娇昵柔媚、尚小云俏丽刚健的四大流派,开创了京剧舞台上以旦为主的格局。 与此同时,老生行的余叔岩、马连良、高庆奎、言菊朋等都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创立了各自的流派。 * 30年代,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退出舞台,又出现了包括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在内的“四大须生”;上海的周信芳创立了影响深远的“麒派”;北方的唐韵笙也自立门户,创立了“唐派”;形成“南麒北马关外唐”的格局。为武生行当做出贡献的是杨小楼和盖叫天。 上述演员都以自己独特的风格活跃在当时的舞台,给观众以美的享受,并对京剧艺术的发展与完善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 抗日战争时期,田汉、欧阳予倩等在国统区带领一些艺人演出歌颂爱国主义精神的新京剧如《岳飞》、《太平天国》等。而梅兰芳、程砚秋等则在沦陷区或蓄须明志,或隐居务农。但上海的京剧界利用上海租界的特殊地位频繁演出,使北方的名角则纷纷南下上海,促成了京剧艺术的南北交流、人才辈出的局面。 * 这一时期,活跃在上海舞台的演员除“四大须生”外,还有李世芳、张君秋、毛世来、宋德珠“四小名旦”以及言慧珠、童芷苓、李玉茹、李万春、李少春、袁世海、叶盛章、叶盛兰、裘盛戎等一大批后起之秀。 抗战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培养京剧演员的科班及学校:四川的“厉家班”、西安的“夏声剧校”、广西的“四维剧校”和上海的“上海戏剧学校”等。这些学校的创办,为弘扬爱国精神、传承民族戏剧作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为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极为重视,于建国之初就成立了主管并指导戏曲改革的职能机构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改革委员会、中国戏曲研究所。在毛泽东“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指引下,在戏曲主管部门的直接领导下,广大戏曲工作者认真实施政务院下达的“改戏、改人、改制”具体任务,使新中国的京剧艺术焕发出勃勃生机。 * 20世纪50年代,文化部曾组织了多次全国及各地的戏曲汇演和调演活动,1956年和1957年又连续两次举行全国戏曲剧目工作会议,对传统戏曲进行了大规模的清理、挖掘、整理,如梅派的有《宇宙锋》、《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玉堂春》;程派的有《汾河湾》、《窦娥冤》;荀派的有《红娘》、《金玉奴》;马派的有《将相和》、《赵氏孤儿》以及众多的三国戏;麒派的有《清风亭》、《乌龙院》、《徐策跑城》、《四进士》、《打渔杀家》等等。 * 在这一时期,舞台上还涌现了不少新编历史剧和创作剧目,如《穆桂英挂帅》 、《杨门女将》、《野猪林》、《白蛇传》、《谢瑶环》、《海瑞罢官》等等。 50、60年代也是京剧演员人才辈出的时期,当时著名的演员除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以外,还有李少春、李万春、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童祥苓、张君秋、赵燕侠、杜近芳、言慧珠、李世济、关肃霜、梅葆玖等等一大批活跃在京剧舞台上的中流砥柱。与此同时,北京、上海地戏剧学校也培养了耿其昌、孙毓敏、李炳淑、杨春霞、刘长瑜、李维康等杰出新秀,使京剧舞台人才济济,大放异彩。 * 文革期间,在林彪、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rovend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