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问题初中数学复习课设计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基于问题初中数学复习课设计思考

基于问题初中数学复习课设计思考   摘要:本文以九年级《直角三角形的性?|复习》为例,细谈如何借用数学例题设计课堂中的问题,用设问来梳理知识,用追问来整理方法,用反问来升华知识,从而实现有效复习的目的 关键词:问题;有效复习;初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2-0004 提问在课堂教学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与功能,设计良好的提问能提示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能激发学生思维,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培养学生的参与能力等。因此,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就显得举足轻重 目前初中数学复习课还存在很多误区:如只对知识的单纯重复,或盲目拔高,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习题设计鱼目混珠,实效性堪忧。如何走出这些误区,提高复习课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对问题的初中数学复习课设计思考 一、设问梳理知识 现在的数学复习课,教师大都为了节省时间,没有让学生通过自己对知识的回顾和梳理来理解归纳知识点,而过分急于求成,给出通过事先预想好的知识结构框架图,让学生填空或回答,这样的复习梳理不但不能有效地使学生复习知识点,更不能帮助学生提高与发展 学生的思绪如泉水般涌现,他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 本设计中,借用题目进行设问,问题起点低,并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学生不仅要通过检索已有的知识,而且还要利用知识解决问题。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从而带动学生梳理知识点,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 二、追问整理方法 追问就是教师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进行提问。我们必须知道课堂中教师的追问目的是为了更多的思维火花被激发,缺乏了教师的追问,其实就是扼杀了学生自主思考的积极性 案例:《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复习》对比复习例题部分的设计: 例1: 如图,已知直角三角形ABC,∠ACB=90°,AC=6,BC=8,现将直角边AC沿直线AD折叠,使点C正好落在斜边AB上(点E),求CD的长 学生思考片刻,根据折叠的性质,得到CD=DE,AC=AE=6,求解CD的长,马上想到设未知数 那么,时机来了,教师追问:这样解设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1:可以利用构造方程的思想来求解 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示意已经解的答案了 学生:根据已知和解设,可得BE=AB-AE=4,DB=BC-CD=8-x,利用折叠性质,可知∠CEB=90°,根据勾股定理,DE2+BE2=BD2,即x2+42=(8-x)2,解得x=3 其他同学都点头表示赞许,大家很同意这样的解法过程 由于这是九年级的复习课,于是教师顺势追问:你是利用方程思想方法解决这个问题,你还能有其他的思想方法吗?谁有不同的解法吗? 教师追问:那么从以上三位同学的方法看来,你有怎么样的反思? 生4:方法一体现了方程的思想,用勾股定理可以构造方程;方法二利用等积法,主要是很好地利用了直角三角形面积求解;方法三则是运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方法不同,但结论相同 教师再次追问:你觉得各有什么优点? 生5:方法一比较通用,但求解计算比较复杂;方法二需要高线,有一定的局限性;方法三运用相似比,计算简单 本案例中,教师在例题中设计可以多方法解决的问题,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内在联系,由此及彼,拓宽思路。同时,训练巩固学生对方法的应用,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这对培养优生思维极其有益,另一方面则有意无意地鼓励学生的独特性和多样化 三、反问升华知识 复习的目的不仅是要使知识系统化,还要对所学的知识有新的认识,对解题的思想方法进行归纳或提炼,使知识升华,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通过反问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分析和思辨,通过反问使学生经历问题的探究过程,通过反问使学生主动构建新的经验 例2:如图,直角三角形ABC,∠ACB=90°,P是斜边AB上的一动点,连结CP,过点P作CP的垂线交CB(也可以是CB所在的直线)于点D 第(1)问:当点P运动到斜边AB的中点时,求PD的长 学生都可以准确地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中线性质,结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列出比例式得到答案 顺利解决第(1)问时,教师反问:因为点P是运动的,那么点P的运动会引起哪些线段的变化?你会关注哪些线段?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发表各自看法,这时候教师的另一个问题就顺理成章了:第(2)问:当AP为何值时,△PDB是等腰三角形 当第(2)问时,由于惯性思维,学生将△PDB是等腰三角形分为三种情形进行讨论分析。随着分类思想的讨论开展,学生很快就会发现,其实不是按照△PDB是等腰三角形的分类进行,而是对点D的位置进行分类讨论。对△PDB是等腰三角形时,哪两边相等的情形也要进行说明 生1:当AP为何值

文档评论(0)

docman12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