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八章儿童情绪发展
第八章 儿童情绪的发展;内容概要; 什么是情绪,它和情感一样吗?;情绪与情感的区别;一、儿童早期情绪的发展;情境
到底什么样的情境会引起儿童的情绪?
研究者J.Strayer 对4—7岁的儿童做了相关研究。发现引起儿童情绪的情境可归结为7中:材料性质、想象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的事情、环境事件、成就、食物、动物。; 实验结果表明:; 为什么同样的情境,对不同年龄儿童来讲所引起的情绪不同呢?
研究者利用皮亚杰的理论作出解释:处于不同认知水平的儿童对情绪刺激的认知不同。
;(二)情绪的发生和初步发展;;初步发展
1.布里奇斯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2.伊扎特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5岁 羞愧、自豪、骄傲等
1岁 蔑视、内疚
6—8个月 害怕、害羞
5—7个月 悲伤、恐惧
3—4个月 愤怒
出生时 五种面部表情;3.孟昭兰的儿童情绪发展理论
1—1.5岁 害羞、内疚、不安
1岁 惊奇
7个月 悲伤、怕
3—4个月 悲伤
2个月 愤怒
3—6周 社会性微笑
出生 痛苦、厌恶、感兴趣和微笑;婴儿情绪识别能力
1.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的情绪
实验:Sagi和Hoffman将出生两天的婴儿分成三个组:一组婴儿听到别的婴儿哭声;另一组婴儿听到电脑制造出来的哭声,音量与真的婴儿哭声一样大;还有一组婴儿周围保持安静。然后比较婴儿在三种情境中的行为反应(如脚踢,面部肌肉动作等)。结果发现,第一组婴儿哭得最多,这说明婴儿很早就能识别别人情绪。
; 定义: 婴儿在环境不确定时参照照料者的表情再做出反应的现象被称为“社会性参照”。
如果母亲表现出害怕,
婴儿就不敢向前爬
如果母亲向孩子微笑,
大多数婴儿能爬过视崖;二、儿童情绪获得理论;(二)认知理论
代表人物:凯根、希伯等
观点:(1)情绪是认知过程的产物;
(2)当前活动与经验不相似,产生恐惧;
(3)影响儿童情绪的不是刺激的简单输入, 而是解释。
经典实验:凯根对4个月大婴儿的实验
希伯对黑猩猩的实验;三、儿童基本的情绪;(二)笑
婴儿笑经历的几个阶段:
自发的微笑(0—5周)
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4周起)
有选择性微笑(5、6个月起);(三)恐惧(害怕)
1.怯生
含义:儿童对不熟悉的人所表现的害怕反应通常称为怯生。
出现时间:6个月左右
影响怯生的因素:
(1)父母是否在场
(2)环境的熟悉性
(3)陌生人的特点
(4)抚养者多少
(5)婴儿与母亲的亲密程度
(6)婴儿接受的刺激;2.儿童害怕的年龄特点
杰赛尔和霍尔发现,儿童从2到5岁,对噪音、陌生的物体或陌生人、痛、坠落、突然失去身体支持以及突然的移动等刺激的害怕降低;而对想象中生物、黑暗、动物、嘲笑、有伤害性的威胁的害怕增加。
巴尼特发现,随着年龄增长,儿童(7—12岁)对想象中的生物和个人安全感的害怕减少了;而对学校和社会有关系的害怕明显地增长了。
;3.克服害怕的方法
对抗性条件作用:把能唤起害怕情绪反应的刺激与愉快的活动同时并存,最后以愉快活动所产生的积极情绪克服由害怕刺激引起的消极情绪。
系统脱敏法:指在身体放松的情况下,安排患者逐渐地接近所害怕的对象或逐渐提高患者害怕的刺激物强度,让患者逐渐减轻惧怕对象的敏感性。
模特塑造法:利用榜样示范的方法,克服儿童害怕的情绪
认知疗法:即改变儿童不合理的思想;4.害怕的预防
减少过度保护和过度限制儿童的行动
减少对儿童的学业压力
;(四)依恋;2.依恋的发展
依恋形成的标志
;依恋形成和发展的阶段
鲍尔贝(1969)依据儿童行为的组织性、变通性与目的性发展的情况,把儿童依恋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分为前依恋期、依恋关系建立期、依恋关系明确期、目标调节的伙伴关系四个阶段:;
(1)前依恋期(0—2个月):儿童对所有的人都作出反应,他们用啼哭、微笑、注视和咿呀语同成人进行交流,但不能进行区分,没有对特殊人的特殊反应,这时的儿童对前去安慰他的成人无选择;
(2)依恋关系建立期(2—7个月):儿童对他人的社会性反应强度增加,对熟人有特殊友好的反应,能从周围的人中区分最亲近的人,并特别愿意与之亲近,但仍能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关注;
;
(3)依恋关系明确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