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dOURNALOFDISTANCEEDUCA F-o嗽tt
TION》}Theory
■■●■■■■■■■*■■■■■■∞目■■■■■■■■■■■■■■■■■■■■■■■■■■■■■■■■■■■■■■■■■■■■■■■■■■■■■*■■自%■●■■■■■■■■■■■■啉,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从有效整合走向整合有效性
——兼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樊彩萍-朱永海2
[摘 要]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集中表现在整合的多元化、建构性和生成性等方面,表现为技术的应
用得到充分发挥、课程目标得到充分关注、人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尊重。但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仍然只是新
型教与学方式的“花瓶”,不能在日常教学中推广应用。只有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的内涵拓展到“技术一
课程一人一社会”四位一体“整合的有效性”范畴上,坚持多元化与标准性、建构性与接受性、生成性与目标性相
统一,才能更好地得到社会认同与接纳,得到大面积推广与应用。
[关键词]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整合有效性;多元化;建构性;生成性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lo)03—0025—05
随着信息化教育的深入开展,学界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 胜泉从指导思想、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有
合的探讨开始重点关注“有效”问题。怎样才算是有效整合? 效整合的六个基本特征:从以“教”为中心的教学结构转变为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推广有效整合?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无法 “主导一主体”的教学结构;学生在课堂上有积极的情感体
回避的话题。本文对此略作探讨。 验;学生具有广泛的认知范围;学生有深层次的认知体验;高
层次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科知识的有效运用。并提出了相应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现状 的十点建议。[21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有效整合概述 吴娟(2006)指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深入开展的过程
当代基础教育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01中出现了学科教师无所适从、整合资源缺乏、整合课就是公开
年国家启动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工程,二是2000年国家课(评奖课)等现象,这些现象也是广大中小学教师在具体实
启动的“校校通”(教育信息化)工程,这两者之间的结合点就 施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并给出了如下对策。(1)绝对主导整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OIll在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合课的对策:向“教师主导一学生主体”转变;(2)关注整合形
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 式的对策:关注教与学的效果;(3)整合偏离学科教学的对策:
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 围绕教学主题有效拓展;(4)整合资源瓶颈的对策:校本资源
合”。以此为契机,各地纷纷启动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1ITC)的积累与建设;(5)“把整合课上成公开示范课”的对策:向常
的项目,为此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希望能够通 态课转变;(6)关注个别学生的对策:关注更广泛的学生群体;
过改善硬件环境,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虽然信息技术与 (7)课时数限制的对策:适当打破教学常规促进单元整合。131
课程整合的理论、模式、层次、策略、方法等探讨,也取得了许 石巧珍认为,把信息技术有效地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就
多可喜的成果。然而,在中小学实践层面上的课程整合却不 是期望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如丰富的信息资源、全新
容乐观,教师们最大的疑问就是:怎样的整合才算有效?如何 的沟通机制和交互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改善教学环境,改
才能实质性促进学生认知和能力的发展?开发大量的课件、 变教学方式等,从而发掘学生最大的学习潜能,最大限度地
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