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CH3 心身疾病 Psychosomatic Diseases, PSD 一、心身疾病的概念 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的总称。 心理生理疾病(psychophysiological diseases) 心身障碍 身心障碍 按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编制的疾病谱 流行病学资料-徐俊冕,1983 门诊与住院病人中约有1/3患有心身疾病 人群的心身疾病的患病率在10%-60%之间 心身疾病主要分布在内科, 内分泌科为75.4% 心血管专科60.3% 肺科55.6% 普通内科30.8% 皮肤科的比例达到26.6%。 部分城市的统计表明,我国死亡最高的前三位疾病都可归为心身疾病,分别是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和心脏病,合计死亡专率62.3% ( 卫生部,1999)。 心身医学和心身疾病 心身医学的发展 1818年德国精神病学家Heinroth。首先提出了“心身(mind-body)”术语。 1844年,Jacobi创立了“心身的(psychosomatic)”,强调发病机制中心理因素的主要地位。 1922年,Deutsch, F首先使用”心身医学“一词 1920年代,Dunbar,F总结有关情绪与疾病关系方面的研究,于1938年出版了《Emotions and bodily changes》一书,明确确立了心身医学的概念,建立了学科知识体系 心身疾病概念的演变 DSM-I,1952,设置“心身疾病” DSM-Ⅱ,1968 ,心理生理性植物神经与内脏反应 DSM-IV,影响医学情况的心理因素 WHO制订的ICD 曾有过“心理生理障碍”及“精神因素引起生理功能”的分类。 ICD-10“心身疾病”纳入不同分类, “神经症性、应激相关的及躯体形式障碍”(F4) “伴有生理紊乱及躯体因素的行为综合征”(F5) 其它分类中。 CCMD 1958的精神疾病分类中没有心身疾病。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分类-1981》将“心身疾病”列为第十三类。 1995年的《中国精神疾病分类第2版修订版》(CCMD-2-R)取消了心身疾病分类,相关内容放进: “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生理障碍”(分类5) “神经症及与心理因素有关的精神障碍”(分类4) “儿童少年期精神障碍” 一直延续到CCMD-3 日本心身医学会(1992)经过修订,把心身疾病定义为“躯体疾病中,其发病及经过是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的,有器质或机能障碍的病理过程。神经症(如抑郁症)等其他精神障碍伴随的躯体症状除外。” 心身疾病的“肉体”虽然消失,但“精髓”已融入医学临床。 身心反应-特殊医学障碍中的心理因素 ⑴ 躯体疾病对病人感知的影响。 ⑵ 躯体疾病引起病人的心理反应。 ① 自我意识转变; ② 对疾病的理智反应; ③ 情绪反应。 ⑶ 躯体疾病对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 ① 原发性心理障碍,是指机能障碍引起的心理后果,如视力、听力或运动机能的丧失,任何机能障碍都可能对个体心理产生限制。 ② 继发性社会后果,是指患病后社会关系改变引起的后果,如患病后与家人的关系,学习工作受到的影响等。 ⑷ 其它。 不同的躯体疾病可以通过对神经系统的直接、间接作用而影响心理活动。如脑血管意外或心脏病引起的脑缺氧; 电解质代谢紊乱导致的心理障碍,如高血钾可致意识障碍和知觉异常; 高血钙可致淡漠、幻觉等。 二、研究途径 心理动力理论 心理生理学理论 学习理论 1、心理动力理论 Alexander,F 。“神圣七病”,包括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及支气管哮喘。 心身疾病的发病有三个要素: ①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②身体器官的脆弱易感倾向; ③植物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动性。 邓巴认为人格类型同心身障碍有特异关系,从而提出了“疾病的人格特异性理论”。该理论认为,患有同一疾病的病人具有类似的人格特征,某些人格类型的人特别易患心身障碍。 几种躯体疾病病人的主要人格特征 1、消化性溃疡:感到依赖的要求被剥夺,怨恨不满,压抑愤怒,不能发泄敌意或主动地寻求依赖保护,工作负责,有成就和进取心,有强烈的退行欲望,有报复的情感但一直被压抑于潜意识之中。 2、结肠炎:童年期曾被迫依赖于顺从,既感怨恨、又希望讨人喜欢,由于担心报复而抑制愤怒,烦恼、沮丧、抑郁、被动,待人和气、温和,尝试以象征性姿态掩盖敌意。 3、原发性高血压:童年期曾被迫遏制不满,抑制愤怒,常常感到敌对冲动可能爆发,人格特点是控制的、一致的、成熟的,工作认真、努力、警觉、易紧张,有控制愤怒并将其引向合适方向的需要,渴望得到上级的表扬。 4、偏头痛:不能满足过分的自我要求,感到强烈不满,对比自己成功的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