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docVIP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提纲 30年代小说(一) 30年代小说概述 30年代的文学的整体格局:“左翼”、“京派”、“海派”三大文学派别之间对峙与互渗 左翼文学 30年代,左联领导下的左翼作家,自觉以现代大工业中的产业工人代言人的身份,对封建的传统农业文明与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同时展开批判,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代表作家鲁迅、茅盾、丁玲、柔石、艾芜、叶紫、吴组缃、周文等,还包括东北作家群的萧红、萧军等。 京派文学 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代表作家有废名、沈从文、芦焚、林徽茵、萧乾。 他们追求文学的独立性,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具有政治上自由主义、文化上保守主义倾向。他们在作品中追寻逝去的美,表现出一种积极的怀旧气息,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其小说的散文化和抒情形式的成熟表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成熟的抒情和讽刺体样式。 “海派”文学 “海派”是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代表作家有20年代过来的老海派张资平、叶灵风,及本时期崛起的新感觉派诸作家。 左翼文坛与“京派”作家的论争 30年代。在中国北方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形成了一个作家群,一般称为“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 朱光潜、沈从文是他们在理论上的主要代表。他们的理论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这与强调文学艺术与无产阶级视野密切联系、主张文艺和历史的进行取同样步伐的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自然形成尖锐对立,遭到了来自左翼阵营的批判。 “京派”与“海派”论争 1933年10月沈从文发表《文学者的态度》指责上海作家商业化的“玩票白相精神”,引发了这场论争。同年12月苏汶发表《文人在上海》回敬沈从文,反对用“海派文人”一词“把所有居留在上海的文人一笔抹杀”。 论争引起了鲁迅的注意,鲁迅批评两派:“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要而言之,不过‘京派’是官的帮闲,‘海派’则是商的帮忙而已。”其他左翼作家如胡风、姚雪垠等也撰文参与,批评这两派中的一些不良倾向。 这场论争由1933年持续到1934年,显然论争涉及到分居北京、上海的一些作家身上的不良现象。 三、作家作品 (一)左翼文学 1、“左联”准备期间的小说 以蒋光慈为代表的“太阳社”。主要成员由洪灵菲、戴万平、楼适夷、孟超、钱杏邨等。 蒋光慈 蒋光慈 是“革命﹢恋爱”题材与创作方法小说倡导者。 他自觉地运用文学来为革命呐喊,在急剧的变革年代里,以特殊的热情,写出“思想大于艺术”的具有重大社会效果的作品。把文学作为为革命呐喊的工具,作品具有重大的社会效果,投合了当时一部分知识青年追求光明与革命的兴奋心理,具有强烈的宣传鼓动性。 但由于对革命生活和工农群众缺乏实感,必然导致公式化、概念化的倾向。并且由于党内左倾路线的影响,正面描写革命的作品,有的往往盲目地歌颂城乡暴动、发行集会,画面变得粗暴、怪厉。后期作品大多写“革命﹢恋爱”的主题(“光赤式陷阱”),写得较为肤浅。前期主要作品短篇集《鸭绿江上》,中篇《少年飘泊者》、《短裤党》,后期中长篇《丽莎的哀怨》、《野祭》、《冲出云围的月亮》等。(教材p147) 其他“革命﹢恋爱”类作品有: 华汉(阳翰笙)的《地泉》三部曲:《深入》《转换》《复兴》 洪灵菲《流亡》三部曲:《流亡》《前线》《转变》 2 “左联”五烈士:白莽、柔石、胡也频、李伟森、冯铿 柔石:《为奴隶的母亲》:春宝娘; 《二月》:萧涧秋、文嫂、陶岚、钱正兴 胡也频:中篇《到莫斯科去》、长篇《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3、社会剖析小说 社会剖析小说(时间、特点、影响、代表人与代表作) 20世纪30年代出现的以茅盾为首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创作的小说。 其特点是:表现时代斗争的重大题材;在创作一开始就运用一定的社会科学思想对社会生活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性格尤其是塑造时代性格,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描述人物的性格成长史或凸出人物性格的一瞬。 在左翼内部,跟随茅盾如此创作的,有沙汀、吴组缃等人。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

文档评论(0)

osmc7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