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审美领域论整理
第四章 审美形态论 华东师大中文系 竺洪波 关于美的分类 1、审美形态(领域): 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 2、审美类型(范畴): 崇高、优美、悲剧、喜剧、丑 一、自然美 人类审美在自然领域的展开 人与自然的关系 1、自然美的生成历史 “自然人化”的发展过程 自然美的历史感 周秦时代:比德观 把自然比作人类情感和道德的象征 《诗经》六义中的比、兴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开创者:孔子 君子以玉比德。 关于玉文化 荀子诠释 夫玉者,君子比德焉。温润而泽,仁也;栗而理,知也;坚刚而不屈,义也…… 在生活和艺术中形成比德传统 以玉为例 以《爱莲说》为例 自然美来源于其中的比德内涵 关于兴 朱熹:先言它物然后引起所咏之辞也。 孔子:逝者如斯夫。 《关雎》 《蒹葭》 《青青河边草》 《三国演义卷首词》 比与兴的比较 兴是更纯粹的审美态度和审美境界 比的重点在道德观照 魏晋时代: 畅神说 在自然中陶冶性情,得到精神愉快。 心旷神怡 宗炳命名 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 峰岫峣嶷,云林森眇,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魏晋审美风气 鲁迅:文学自觉时代 审美大发扬时代 山水诗、山绘画、花鸟画 顾恺之赞会稽山之美: 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其上,若云兴霞散。 王羲之赞会稽山之美: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急湍,映带左右。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师法自然的文艺观 登高必赋: 曹操:《观沧海》 范仲淹:《岳阳楼记》 江山之助 刘勰:《文心雕龙》 若乃山林皋壤,实文思之奥府。 张璪: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陆游:挥毫当得江山助。 2、自然美的本质:“自然的人化” 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黑格尔:人把他的环境人化了。 马克思:把“自然的人化”(“人化的自然界”)当作“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 准确认识“自然的人化” 基本表现是改造 也包括利用、认识、选择、象征等方式 以太阳为例: 青春对象化 夕阳红 结论:整体性、历史性成果。 二、社会美 人类审美在社会领域的展开 社会美分类 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验 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实践过程、实践果实、实践主体 1、本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社会美的根源在社会实践 劳动创造美 劳动过程和果实都是美的 与美的本质具有同一性 2、关于马克思“美的规律” 思考:人的劳动为什么能创造美? 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物种的尺度和需要来进行塑造,而人则懂得按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随时随地都能用内在固有的尺度来衡量对象;所以,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 两个尺度 任何一个物种的尺度: 事物的客观规律性,也即“真” 人类固有的尺度: 人类的主观目的性,也即“善” 3、异化劳动与美的关系 思考: 为什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并没有感受到劳动的美? 关于异化学说 黑格尔: 第一次提出异化的概念: 疏远化、走向反面 费尔巴哈: 运用异化概念揭示基督教的本质 马克思:创立异化劳动学说 关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人与产品的异化 人与劳动本质的异化 人与自身本质的异化 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异化的全面性、严重性: 劳动为富人生产了珍品,却为劳动者产生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却为劳动者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却使劳动者成为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产生了愚钝和痴呆。 异化成为现代哲学和文学的主题 席勒:碎片说 现代派文学举例 异化劳动与美的两重性关系: 既扼杀美的创造,甚或制造丑,但又在不同程度上创造美。 人类的审美创造基本上是异化劳动的产物。 以金字塔、长城、外滩为例 4、实践主体——人的美 形体美 古希腊对人体美的追求 形体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人体绘画和雕塑是形体美的最高形态 心灵美 人内在精神和情感的美 也称人格美 是人作为实践主体美的核心 如何认识形体美与心灵美的关系? 上世纪《中国青年》展开讨论 至今人言言殊,很难一概。 中国古代哲人对心灵美的论述 孟子:《忧指忘心者诫》 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秦楚之路,为指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之谓不知类。 *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