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特征以及意义。
2.了解乡村—城市转型的概念和主要类型。
3.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城市化进程的推动作用。
4.理解并掌握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并能由此进一步理解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之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相关材料,提高从资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地理思维。
2.通过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的探讨,使学生养成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习惯,逐步提高认识复杂地理问题的能力。
3.在问题剖析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大胆表达、交流、反思个人的见解,发展学生学会合作、与人交往的能力。
4.利用“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世界平均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
态度——遵循经济规律办事。
2.通过学习发达国家城市化和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以及科学的城市发展观——为家乡发展和祖国建设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1.城市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2.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异同。
教学方法 本节课内容条理性较强,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片以及教学资料,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通过学生阅读图表、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从而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学法指导分析 1.自主探究城市化的概念、三个标志以及五个方面的意义,在问题剖析过程中,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
2.生生合作,研读“城市人口比重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关系图”,引导学生比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的差异,从而得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即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
3.生生合作,比较学习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的特点,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
4.讨论探究,比照发达国家的城市化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成就和问题,取长补短并结合我国国情,寻找一条适合我国的城市化道路。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今天汨罗市景观”图并比较“三十年前的汨罗城”,通过汨罗城市的地域空间过程的变化,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过渡]汨罗城市景观的变化,就反映了城市化的过程。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推进新课
一、城市化
展示相关的图文资料,让学生通过尽可能多的途径获得有关城市化的知识信息。由学生合作探究、归纳总结出城市化的概念,具体表现,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问题小结]
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由此可见:城市化是一个地域空间变化过程。
2.城市化的表现有: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上升;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衡量城市化水平高低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学案湘教版。
展示长三角地区的城市化图,归纳出乡村—城市转型概念和三种类型。
[问题小结]乡村—城市转型是指乡村向城市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三种类型:一是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二是乡村集镇转变为现代化城市;三是城市边缘的乡村转变为市区。
资源库二、城市化的意义
提问:城市人口增加了,城市变大了,有何好处呢?
学生根据自身感受自由发言,并根据教材归纳出结论:
城市化的意义表现在:①在城市化过程中,城市能够创造出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②城市是区域的中心,城市化过程能带动广大农村的发展,有利于改善地区产业结构;③城市化有助于提高工业生产的效率,工业化使城市化获得持续推进的动力;④科技的进步和信息化的推进,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信息交流中心;⑤城市文化向乡村广泛地扩散和渗透,影响着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并提高乡村的对外开放程度。
三、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结合教材,设小问小步探究:
原始社会有城市吗?为什么?
城市是人类社会第几次社会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城市兴起和成长的前提是什么?学@科网
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是什么?为什么?
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