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ANUPress-ANU.PDF

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ANUPress-ANU.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ANUPress-ANU

崛起的中国 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 经济学分析 《经济研究》2010年第10期 王小鲁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是优先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还是应更加注 重大城市的发展,一直是个有争议的问题。在这个问题上需要深入研究,审 慎决策。在目前的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如果在这个问题上的政策导向发生偏 差,将会导致大规模的资源无效配置,给未来的发展带来障碍。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率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46%,低于世界 49%的平均城市化率;如果要达到高收入国家平均 78%的城市化率,还要 ① 提高30个百分点以上 。要实现这一目标,意味着还要 4亿多农村人口转 变为城市人口。在未来30年中,如果城市化率能够持续每年提高 1个百分 点 (1998~2008期间平均每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这一目标是可以实现 的。在此期间,快速的城市化过程,将作为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引领 中国迈进发达国家的门槛。 但是,什么是未来城市化的合理路径?我们应当优先促进哪一类城市 (或者镇)的发展?中国城市化的合理目标模式是什么?什么是促进城市化 的有效手段?城市化过程中应当避免哪些问题的发生?解决这一系列复杂的 问题,还需要大量深入的研究。本文旨在对中国城市化的合理模式和路径进 行初步的探讨。 本文的第一部分简要讨论了中国过去的城市化过程在城市规模方面的经 ① 国外数据见世界银行 (2008)《世界发展指标2008》中文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326 中国城市化路径与城市规模的经济学分析 验教训;第二部分是有关城市规模的若干经济学理论和对实践问题的思考; 第三部分使用计量模型方法,对世界各国影响城市规模的各种因素进行实证 分析,据此对中国未来的城市集中度 (指 100万人以上的大城市人口占总 人口的比例)作出一个初步的预测;第四部分概括本文的主要观点,并就 政府在城市化中应扮演何种角色提出了一些看法。 一 中国城市化的历史经验教训:大与小 中国过去60年的城市化发展过程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前的近30年,其间中国的城市化发展远远滞后于工业 化发展步伐。这主要是由于处在当时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了尽快实现工业 化,采取了牺牲城市化发展的策略。从 1952年到 1978年,工业在 GDP中 的比重从 176%上升到444%,提高了近27个百分点;而同期城市化率仅 ① 从 125%提高到179%,只提高了5个多百分点 。这种城市化进程显著落 后于工业化的情况,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相比是反常的。这一政策虽然在初 期起到了迅速提升工业化水平的作用,但后来却越来越导致了经济布局不合 理、工业效率低下、城乡隔绝、收入差距拉大、就业不充分、大量劳动力资 源得不到有效利用等一系列问题,反而影响了经济发展。 从改革初期 (1978年)到20世纪90年代末的约20年可以划为城市化 的第二阶段。从 1980年开始,国家的城市化战略从限制城市发展,转变为 “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政策上对 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 “网开一面”,市场的开放和逐步放开对农民工进城 的限制,使得城市化加速发展,城市化率在这20年间提高了15个百分点, 1998年达到333%。不过,这一时期的城市化发展是不均衡的,主要表现 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数量迅速增加,而城市平均规模显著下降,大城市数量 偏少,发展滞后。 中小城市在 1978年有 153座,到 1998年已达583座,在20年中它们 ① 本文数据主要来自国家统计局:《新中国城市 50年》 (1999);《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 汇编 1949~2004》 (2005); 《中国城市统计年鉴》 (1998、2008); 《中国统计年鉴》 ( 2009)。以下除来自其他出处外,不再注明。

文档评论(0)

170****057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