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第5讲 透镜及其应用 2011~2015年江西省中考试题统计与命题预测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1透镜 1.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2.粗略测量凸透镜焦距的方法:使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太阳光是平行光,使太阳光平行于凸透镜的主光轴),下面放一张白纸,调节凸透镜到白纸的距离,直到白纸上光斑最小、最亮为止,然后用刻度尺量出凸透镜到白纸上光斑中心的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 【提示】每个凸透镜的焦距是一定的,凸透镜表面的凸起程度(厚度)决定了其焦距的长短。凸透镜表面越凸(厚),焦距越短,折光能力越强。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2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1.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2.理解 (1)焦点分界:二倍焦距处是成放大的实像与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一倍焦距处是成实像与虚像的分界点。可以概括为“二倍焦距分大小,一倍焦距分虚实”。 (2)动态特性:同一凸透镜成实像时,物体离焦点越近,像越远,像越大;物体离焦点越远,像越近,像越小;可以概括为“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3.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1)实验过程中,应在光具座上依次放上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并进行相应调节,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中心处于同一高度上,这样是为了使凸透镜成的像处于光屏中心。 (2)实验中用烛焰作为成像物体,是因为烛焰是光源,可在光屏上成明亮的像。 (3)实验应在较暗(选填“亮”或“暗”)的环境中进行,这样便于观察烛焰的像。 【提示】当物体距凸透镜无限远时,可以认为从物体来的光是平行光,物体成的像在焦点处。利用太阳光粗略测量凸透镜的焦距运用的就是这个原理。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3眼睛和眼镜 1.眼睛与照相机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2.近视眼和远视眼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提示】(1)正常眼的远点在无限远处,近点在10 cm处,明视距离为25 cm。 (2)透镜焦距的倒数叫做透镜焦度,用Φ表示,Φ= (3)眼镜的度数等于透镜焦度Φ乘以100。 考点1 考点2 考点3 考点4 考点4显微镜和望远镜 1.显微镜的结构与作用 2.望远镜的结构与作用 3.视角 (1)定义:由物体两端射出的两条光线在眼球内交叉而成的角叫视角。 (2)影响因素:视角与物体本身的大小及物体和人眼之间的距离有关。 考法1 考法2 考法1透镜作图 主要是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的发散作用的光学作图,着重考查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例1(2015四川德阳中考)如图所示,已知一条入射光线过凸透镜的光心O,一条经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与主光轴平行,请分别画出它们对应的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 考法1 考法2 解析:对于凸透镜,折射光线平行于主光轴,则入射光线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答案:如图所示 考法1 考法2 方法总结有关凸透镜的作图,虽然类型有所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明确几条特殊光线通过透镜后的情况:①通过光心的光线经透镜后传播方向不变;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后过焦点;③通过凸透镜焦点入射的光线经透镜后与主光轴平行。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后,方向不变。 考法1 考法2 考法2远、近视眼成因及矫正 两种类型眼病的成因及矫正方法是命题落脚点,由于中学生近视患者较多,近视眼的成因及矫正是命题热点。 例2如图是 (选填“近视眼”或“远视眼”)看物体时的情形,矫正时应该戴 (选填“凸透镜”或“凹透镜”)制成的眼镜。? 解析:据题图可知,此时像成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是近视眼的成因;由于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的作用,所以应佩戴发散透镜,使光线推迟会聚,使得像成在视网膜上。 答案:近视眼 凹透镜 方法总结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掌握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是解决这类考题的基础。 *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