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论.ppt

  1. 1、本文档共9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章课程论整理ppt

课程论 一、课程含义: (一)词源: 1.在中国,“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唐朝。唐朝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巧言》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一句注疏:“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得依法制也。” (此处“课程”为课业进程之意) 宋朝朱熹在《朱子全书·记学》中说: “小立课程,大作功夫。”(此处“课程”含有学习的范围、进程、计划的程式之意) 2.在国外,课程是从拉丁语“currere”一词派生而来的。有两个义项:跑道和奔跑。前者重点在“道”,名词,引申为学习内容和学习进程的安排;后者重点在“跑”,动词,引申为学习的过程。 现代意义上的课程一词,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1859年)一文中。他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统称为“课程”。 (二)“课程论”的诞生与发展: 一般认为1918年美国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该书的问世使课程成为了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标志着课程论的诞生。 课程论发展 泰勒是“现代课程理论之父” ,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奠基者,科学化课程研究的集大成者。 1949年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奠定了现代课程研究领域的理论构架。该书被誉为“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泰勒原理: 1.了解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经验; 2.教师如何组织这些经验; 3.这些经验如何传授给学生; 4.如何通过有效的评价来检查这些经验是否有效传授给了学生。 泰勒目标模式 泰勒认为课程编制可分四个步骤: 1.确定目标; 2.选择经验; 3.组织经验; 4.评价结果。 ——其中,确定目标最为关键,其他步骤都围绕目标展开,因此,泰勒原理又被称为“目标模式”。 ——泰勒并不直接回答这些问题,因为具体答案因学校学校性质、教育阶段而有差异,他只是想提出研究这些问题的方法和程序。 (三)学者们对课程的定义 1.美国的学者蔡斯列举: 课程是学习方案。 课程是学程内容。 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 课程在学校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 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2.我国学者施良方列举: 课程是教学科目。 课程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 课程是学习经验。 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课程是社会改造。 (四)课程的含义: 1.课程是知识/学科/科目 (较为传统、普遍、代表性) ——课程的主要使命在于使学生获得知识。 2.课程是经验 (对前一种“课程是知识”观的反驳,杜威)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3.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预设性课程观) ——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4.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生成性课程观) ——课程即学习经验,是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是自我的“履历情境”。即“在跑道上奔跑”的历程。 ——美国学者派纳:课程不再是一个事物,也不仅是一个过程。它成为一个动词,一种行动,一种社会实践,一种私人的意义,一种公民的希望。 《辞海》:①功课的进程;②教学的科目。 《中国大百科全书》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 总结: 狭义——学科教学所说的课程,通常是指教学科目及其进程。 广义——指学习者在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出现的学习活动的总体。含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教育资源、教育活动进程和教育评价等层面的内容。 二、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 根据学校的教育任务和学生一定年龄阶段的发展水平,从人类文化和各门科学中选出最基本的原理、知识,组成的课程。 (2)活动课程 也称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即以儿童活动为中心来组织教学过程。 课程应是一系列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获得经验,从中培养学习兴趣,学会独立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2.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1)综合课程。又叫广域课程。 主张实行分科教学但又要克服学科课程分科过细的缺点,采用合并相邻领域的学科,以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材组织在一门综合的学科中,于是产生了一种综合性的课程。 (2)核心课程 核心课程的研制者既不主张以学科为中心,也不主张以儿童为中心,而是主张以社会为中心,即由教育者按照社会生活的需要确定。 在一定时期内,学生的学习有一个中心,所有的学习活动都围绕这个中心来进行,这个中心就叫做核心,这样编订的课程就叫做核心课程。 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的本质特点就是强制性,它是社会权威在课程中的体现。 必修课程中内含着的是民族、国家和人类共同的文化要素。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

文档评论(0)

zyzsa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