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8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有哪些信誉好的足球投注网站(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形态 小型分生孢子无色,产生快,量大,长椭圆形,单胞,偶而有双细胞; 大型分生孢子无色,产生慢,量少,纺锤形或镰刀形,多为3个隔膜, 顶端细胞较长,渐尖,足胞有或无; 厚垣孢子 少,顶生或间生,淡黄色,圆形。 四.病害循环( Diseases Cycle ) 1 越冬: 病菌主要以菌丝和厚垣孢子在土壤、病残体、种子及未腐熟的带菌粪肥中越冬,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来源。病菌的生活力极强,在土壤中可存活5~6年。 2.传播: 属土传病害,种子带菌可远距离传播。在田间的传播主要靠灌溉水、土壤耕作及地下害虫和土壤线虫。 3.侵入与致病机制: 病菌通过根部伤口或直接从侧根分枝处的裂缝及幼苗茎基部裂口侵入,先在寄主薄壁细胞间和细胞内生长蔓延,然后进入维管束。 病菌以菌丝或寄主产生的侵填体等堵塞导管,另外病菌还能分泌毒素干扰寄主代谢系统,积累许多醌类化合物,使植株细胞中毒死亡,并使导管变褐色。 4 再侵染: 较少,作用不大 四 流行因素(Epidemiology) 病害发生与品种抗性、土壤性质,耕作栽培,灌水施肥等密切相关。 连作地病重,轮作地病轻; 土壤偏酸,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层瘠薄, 耕作粗放,平畦栽培,浇水过多等均有利于发病。 不同品种的抗病性有明显差异。 五 防治方法 (Control) 防治策略是: 采取以种植抗病品种为主,结合栽培管理、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措施。 1.选育抗、耐病品种 黄瓜品种有:津研5号、津研7号,津杂1号、津杂2号、津杂3号、津杂4号,津春4号,春丰2号,早丰2号,中农5号等。 西瓜品种有:伊姆、京欣1号,京抗1号、京抗2号、京抗3号,郑抗1号、郑抗2号、郑抗3号等。 2.加强栽培管理 (1) 轮作 最好与非瓜类作物轮作5年以上,一般地应达到3年以上。 (2) 加强栽培管理 地块深耕整平,增施腐熟的有机肥。选用无病壮苗,定植后,前期适当控制浇水,并适时中耕,提高地温,促进根系发育。结瓜后适当增加浇水次数,并及时追肥,保持土壤半干湿状态,切忌大水漫灌。发现病株及时拨除。 (3)培育无病壮苗 用无病新土育苗,营养钵分苗,培育子叶肥大,叶色浓绿,茎粗节短,根系集中的无病壮苗。 3.嫁接防病 原理:瓜类枯萎病菌具有明显的专化型分化,据此特点,选用一些不能被本专化型病菌侵染的瓜苗作砧木,与生产栽培的瓜苗嫁接起到防病的作用。 方法:黄瓜采用黑籽南瓜作砧木进行嫁接防病,多采用靠接、劈接、插接法进行; 西瓜采用葫芦、瓠子进行嫁接效果较好。 4.药剂防治 种子处理: 用15%多菌灵:盐酸:0.1%平平加:水,按1:5:0.5:500的比例配制后常温下浸种1h,捞出冲洗后再浸到冷水中3h后,催芽播种。 土壤处理:播前重病地或苗床地要进行药剂处理,每m2苗床用50%多菌灵8g处理畦面;用多菌灵或苯莱特或重茬剂:水(1:100)的比例配成药土施于定植穴内。 灌根:在发病前或发病初用多菌灵、施保功、重茬剂、双效灵、瓜枯宁药剂等灌根,均有一定疗效。 第四节 蔬菜灰霉病Vegetable crop Gray Mould 一 发生与危害 保护地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发生极其普遍,其中黄瓜、番茄、韭菜等作物受害较重。尤其是近年来,随着日光温室、塑料大棚、地膜覆盖等保护措施的改进,蔬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加之茬次增多,为灰霉病的滋生蔓延创造了条件,重病年份损失在30%以上。 二 .症状(Symptoms): 在幼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主要危害花、果实、叶片。 果实发病,病菌多先从残留的柱头或花瓣侵染,后向果面或果柄扩展,呈灰白色腐烂,病部长出大量灰绿色霉层,果实失水后僵化,后期烂果表面产生黑褐色菌核。 叶片发病,多从叶缘呈“V”字形向内扩展,初水浸状,浅褐色,边缘不规则,具深浅相间轮纹,后病部产生灰霉,致叶片枯死。 茄子灰霉病 番茄灰霉病 三 .病原物( Pathogens): 学名及分类 病原为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 属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 2.形态 孢子梗数根丛生,具隔,褐色,顶端呈1~2次分枝,分枝顶端稍膨大, 呈棒头状,其上密生小柄并着生大量分生孢子,孢梗长短与着生部位 有关。 分生孢子圆形至椭圆形,单胞,近无色
文档评论(0)